【37/277/397】康熙的红票
听的帆书音频,还真的挺喜欢这本书,从传教士的角度来看,清朝康熙时代的面貌,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
为什么康熙对传教士是这么感兴趣,10年等待后,还要发出这份寻人启事,又苦等5年才有了结果……
一是这些传教士,在康熙的心中,这是他的包衣奴才。是他的家里人,是内务府的人,帮着他处理事物的人。中国的奴才和国外的奴隶制度的奴才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清朝的主奴关系是谋定一个人地位的,比如说年羹尧,都位极人臣了,但他是雍正的包衣奴才。
二是康熙打下来的这么多的疆土,还是需要像传道士这种可以绘制地图的人来去做这些事情,不想断了这一支人才。
三是当初这些传道士是带着大炮来的,在当时也是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当初明朝拒绝购买大炮,而清朝负责研制大炮的佟养性是康熙的姥爷佟图赖的叔叔,所以佟家应该有不少传教士。
四是康熙即位的时候7岁非常小,对什么事情都非常的好奇,那个时候有传教士教他算数天文地理什么的,多少对传教士是非常认可的,不像雍正即位时已经45岁,本就信佛的他对这些东西都不太感兴趣。
五是满汉之争,为什么康熙对这件事情比较认可,也是因为如果大秦公布的立法更能切合天象,老百姓心理上就更能接受清取代名是天命使然。官任钦天监的懂天象数学中文满文的传教士汤若望,1644年他预测日全食误差远远精确于当时汉官测算的半个小时之差。那康熙是1654年出生的,1661年登基。
但后来杨光先参劾汤若望,南怀仁又参劾杨光先,这都是由上到下发起,涉及到满汉之争,皇权争夺。汉官参和汤若望,耗时8个月审完,传道士南怀仁参劾杨光先也是为了看官员站位,所以在处置鳌拜时8天就审完了。
六是那康熙为什么要派人出去还等着回信,这涉及礼仪之争。南怀仁去世后,还陆陆续续派来传教士,这对于康熙来说就是一种继承之人,例如当时的传教士张诚还参与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但后来来的多罗和颜珰,一个是不让传教士来康熙这里领票康熙软禁了他,一个是在中国待了20多年仍不会中文也不懂满文。
康熙觉得他和教皇有什么误会,都是这些不学无术的人瞎搞的。所以1706年和1707年分别派出来两组人,去向教皇面臣。那这个红票也是因10年都没有消息,所以在1716年印制向所有在广州上岸的传教士发放。
后来还真的传到了教皇那里。教皇本以为自己的人回来了,就没有叫他们出来,没有想到他竟然是康熙的使者,就赶紧派第二组的人出发。第一组的人出来就遇到海难,并没有到达教皇那里。
那路上两人先后去世,只有他们当年带走的樊守义回来了。后来康熙讲了一句话:“中国所使之人,一字不回,都暗害杀死。”所以教皇又派出第二师团嘉乐带队。那康熙又帮着他的奴才们跟教皇派来的使团代表嘉乐谈判,可嘉乐哪里是当了小60年的皇帝康熙谈判的对手,哈哈直接亮了底牌,嘉庆一看跟利玛窦定的也差不太多。
所以康熙并不是禁教的。上来的雍正确实岁数也大,本也信佛。因为皇位权争夺,他是禁教的,把传教士赶到广州,并没有让他们进到到权力核心。
但乾隆时期也并没有禁教,他身边还有郎世宁。
但是为什么后来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越来越少,几近于无,是因为耶稣会在西方的天主教会体系当中被取缔了。当时西方在搞宗教革命,宗教革命以后有了新教,所以基督教、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也很激烈。耶稣会被取缔了以后,后继无人,便没有人派到中国来。这就使得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数学、几何、天文、科技渐行渐远,我们继续走上了一条农业国家的道路,而西方慢慢地开始宗教革命,然后进行工业革命,最后跟我们走上了不一样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