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任教的学段是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情绪表现总体特点是:存在着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自我形象、人际关系都体现出两极性。易焦虑、紧张、兴奋、激动等交替发生,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根据我的观察,初一上期,很多学生还保留了小学时爱表现、易兴奋,喜表扬的特点,初一下期开始分化,变得或沉静,或浮躁了,不愿在公众场合过多表现。
案例一:小A初一时,班主任老师在周会课上让愿意当班长的同学举手,小A将手举得高高的,自信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当班干部的经历。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竞赛回答问题,小A也会在无人回答时挺身而出“救场”。可七下时,她因成绩下降,课堂上无论问题难易,都不再主动举手回答。有一次,竟主动到办公室找班主任要求辞去班长一职。后来,经班主任耐心疏导,最终答应继续当班长,同时表示要调整学习方法,争取优秀。
经验:多观察学生的变化,了解其内心想法,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为其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对于爱表现自尊心强的学生既要多鼓励,少打压,还要给适当压担子,提要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出现问题时,及时提醒,给学生反思调整机会。用心理学理论来说,就是提升学生情绪觉察、认知和管理能力。对于有上进心的学生来说,问题就是机遇和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进步的试金石。
案例二
八年级时,我班学生小B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缺作业,被我发现后提出批评并经常关注他。上课找其回答问题,提醒他记笔记。下课找他谈话,催要作业;催几次以后,仍拖欠作业,又找其家长反馈情况。结果这个孩子在家遭父母责骂后不愿来学校了。经过与其家长再次沟通后,我开始对其降低要求,交作业后,有进步就表扬。这孩子才恢复常态。
教训:对基础落后,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既要关注和严格要求,又要根据其能力大小,适当降低标准。尤其是和父母沟通时,还跟对父母强调,找家长的目的不是告状,不是让其打骂孩子,而是希望父母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了解其思想动向,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服务教学。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当孩子在校表现不佳时,老师不能过于心急,更不能推给家长了事。严而有爱,循序渐进,方为良策。
从心理学理论来说,关系就是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情绪成长至关重要。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中有关爱,不是为了惩罚才注意他。同时,教育学生理性看待父母的唠叨和教育方式。指导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帮助学生的一部分。
总之,我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在自我情绪感知,他人情绪感知,情绪运用及情绪调控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