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2611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626(2025.2.8星期六)
抑郁心位和偏执分裂心位是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心理概念:
偏执分裂心位:是一种相对早期、不太成熟的心理状态。婴儿在此状态下虽能感觉到照顾者存在,但未将其视为独立个体,可能把照顾者当作全能、具控制性,既有吸引力又有威胁性的存在,进而产生强烈焦虑和恐惧,以及对自身安全的过度关注。其看待世界常采用二分法,把人和事物极端地划分为好与坏、对与错等对立状态,还会采取分裂这种防御机制,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以躲避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比如,婴儿会因照顾者一时满足需求就觉得其是“好”的,没满足时就认为是“坏”的,无法将照顾者的形象进行整合 。在一些精神疾病(如偏执狂、分裂症)中也可能出现类似心理状态。
比如几个月大的婴儿,当母亲及时喂奶、安抚时,婴儿会觉得母亲是“好客体” ,此时世界美好安全;一旦母亲离开视线或者没能立刻满足需求,婴儿就会大哭大闹,好像母亲变成了“坏客体”,世界变得可怕,这体现了婴儿对母亲认知的极端二分,以及因母亲暂时不在引发的焦虑不安。
抑郁心位:属于相对成熟的心理状态。此时婴儿能意识到照顾者的独立存在,对照顾者产生爱和恨的矛盾情感,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与照顾者的需要及两者间的差异。这种状态下人们常感到沮丧、失落和无助,但也意味着正在发展更复杂的心理表征能力,会采取内省的防御机制,即反思自身行为和想法,探寻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例如,幼儿逐渐明白妈妈有时因自身事务不能随时陪伴自己,虽会因此难过、生气,但内心仍爱着妈妈,开始思考如何在妈妈忙碌时自己也能愉快玩耍,这就是对情感和现实的一种整合 。它在一些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中可能出现。
如:幼儿逐渐长大,妈妈有时因忙碌不能立刻陪他玩,幼儿一方面会因妈妈不能陪伴而难过、生气(恨),另一方面内心又爱着妈妈,理解妈妈有自己的事情,开始思考如何在妈妈忙碌时自己也能开心玩耍,这就是幼儿进入抑郁心位,开始整合对妈妈的复杂情感,并内省寻求解决办法 。
这两种心理状态并非精神疾病患者专属,正常人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有类似体验,且二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