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大难点,对于作文的起步阶段的三年级难度更大。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候如果给学生讲写作的技巧,提出写作的要求,只会增加写作的压力,甚至厌恶的心理。采取无痕教育,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体验,与教育者的意志产⽣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了教育的⼀种思想教育⽅式。如果我们隐藏写作的意图,创设写作情景,在和谐的,自然的交流引导中,激发学生“我口说我心”,让他们无意识,不自觉进入写作状态,“我手写我口”,也许会进入写作的最佳状态。
言在此,意在彼
疫情防控,静默在家,网课连续上了五天,学生已有倦意。看到练习册单元测试卷的习作是《我学会了——》,进入三年级后,对于写事的文章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训练方法。有生活才有作文,有亲身经历才有真情实感。疫情待在家里,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实践活动后完成作文,恰好是个难得的机会。既缓解了学生网课的压力,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几得。
星期五网课结束时:“同学们,上了一周的网课,相信大家也累了,星期天我们不再写作业了,大家活动活动筋骨,完成一项实践活动,下周一我们展示活动成果。比一比,看谁的动手能力最强!”
接着出示了实践活动的要求:
1 学会一项新本领:做饭,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间,种花,制作工艺品,骑自行车……
2 可以向别人学,也可以查阅资料学习,或从网络上学习……
3 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一说自己活动的过程。为了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成果,希望大家能按先后顺序记录一下自己做的过程,或者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或者做时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文字记录,可以画下来,也拍照或录视频。
一听说不写作业,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看到实践活动的要求,一个个欢呼雀跃,着手准备去了!展示自己的新本领,谁不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露一手呢?但是他们哪里知道为师的意图呢?有心无痕,润物无声,活动拉开了序幕。
记场景,作支架
三年级孩子有意识记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思维活跃,但记忆短暂,兴奋时灵感迸发,过一会儿也就忘了。为了让孩子们在展示时有话可说,能完整生动的叙述活动的过程。第一次作业提交——活动记录:文字,图画,视频,照片均可。
为了展示时大显身手,作业是家长学生齐动手,可谓是百花齐放。有学生自己文字记录的,用一系列图画连续展示的,还有家长拍的照片配文字,多段视频的,有的家长甚至制作了抖音上交……
家长孩子们是为了展示时精彩绽放,老师的目的则是用真实的记录为作文搭支架。
展成果,巧引导
周一下午的活动展示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都急于要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我一边听一边借助学生活动图片和视频进行引导。
“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情节曲折才吸引人……”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记录把故事说详细,说完整。
“这句话如何说才能更生动?语言生动,故事才有趣,别人才爱听……”巧妙把修辞方法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中,引导学生语言生动,学会短话长说,把内容说具体。
“你在做这些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是如何向别人求助的?……成功之后的心里感受?自己或者别人的都可以说一说……”引导学生紧抓细节,彰显个性。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很多孩子没有展示的机会,就让孩子把活动的经过对着家长说一遍。对于作文基础较差的孩子,提前和家长沟通,在孩子说的过程中用手机录音或直接转变成文字。这样做的目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很多孩子能说不能写,因为文字基础差,写字速度又慢,当他在写的过程中,后面的思绪就乱了,往往忘了后面该写什么。对于写作刚入门的孩子,可以用手机作为写作的辅助工具,记录孩子的语言表达,让他们明白自己所说的,写下来就是文章,减轻他们写作的压力和恐惧感,提高写作的兴趣,随着写作的不断进展,逐步丢掉辅助工具。
“我们每人都学会了一项新本领,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学的过程说下来,真的很了不起!老师有个建议:我们不如把自己说的写下来,为自己的图画、照片或者视频配上文字,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得好,说得好,还要写得好!马上动笔,老师要看看谁能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说完整,看看谁的语言生动。明天比一比谁配的文字最好。”第二次作业提交——写出学习新本领的过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水到渠成。
一题多解作文来
周二下午作文课,首先让学生展示昨天所写的内容,通过评比让学生把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接着引导学生给所写的内容命个题目,由题目说开去。
“同学们,如果把我们昨天所写的内容作为一次作文,你准备命个什么样的题目?”提醒学生命名的方法:可以本次活动命名,也可以以作业的性质命名,还可以以活动的感受命名……很快文章的题目就出来了:《我学会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今天真高兴》《快乐的假日》《难忘(高兴)的一件事儿》《妈妈笑了》《今天我当大厨》……
“同学们,我们把一次实践活动写具体,它可以变成多个题目的作文。高兴的事,难忘的事,我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可以用这件事;高兴(难忘)的一天,快乐的节假日,那天真——,也可以用这件事;特殊的作业,学会了一项新本领,也能用这件事……不同的一点是,开头和结尾点名主题的内容不一样,不同的题目采用不同的开头和结尾。”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巧妙利用身边的素材。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件事情的记录内容,结合自己的作文题目,给文章加上开头和结尾,一篇文章就完成了。第三次作业提交——完整作文。
没有写作文的迹象,没有刻意的作文指导,没有写作技巧的传授,一篇文章在学生的尽情展示中轻松完成。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学生意识到您的教育意图时,教育作用反而难以凸显。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加以教育,是使这种教育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之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痕创设情境,无痕言传身教,无痕激趣,无痕引领……雁过无痕,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诗有意……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大极限的自己,于无痕处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