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章,最大的感触还是羞愧,对教育的认知还是不够。强烈推荐。
正如书中所说,这条路不容易。
但我也突然意识到,即便不具备所谓教育的知识,依然教出非同一般孩子的父母,大概就是因为他们看重孩子本身,虽不看重孩子的物质成就,但总在适时的时候给到孩子指引,也就是使他主动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情况,不断发展,每每有所进益。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没有以外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教育就是发展,而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所以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别的能力,如果我们把它只看成惹是生非、不服管教,再一味填塞知识、机械地要求遵守成人制定的规则,只被动接受,而不进一步的引导,那就是在阻碍他发展,使他变得畸形。
如果只是发展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孩子的确要像成人学习,毕竟靠积累就成;
但如果是关于同情心、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等方面,成人就不一定占据优势了,需要跟孩子一同成长。
成长不是一个固定方向,到达目的地才算。成长本身就是目的,当下就是未来。
书中列举了三种错误的教育看法,同省:
1,不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能力;
2,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主动行为;
3,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当作儿童的标准,认为儿童就应该达到这个标准。
无视自然本能,把顺从当目的,忽视甚至压制孩子的个性,还要给他们按上一个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帽子,把规范变成模板,差异成了另类,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对新鲜事物也提不起兴趣,更甚者厌恶进步,害怕一切未知……真的很讽刺。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保证成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最终的目的是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学会把生活条件创造成一种境界,能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佳成果。
人生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换言之就是需要不断成长。学校不是学习的同义词,它只是创造了一个不断给孩子新刺激,使其可以不断发展,并学会学习的地方,而已。
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创造继续成长愿望的程度,以及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的程度。
生活有它自身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这种品质。说到底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如何成长。
我们如果认识到生活就是成长,就可避免再犯儿童理想化的毛病,这种事情实际上无非是懒惰成性。生活不可以和一切表面的行动和兴趣混为一谈。
重要的是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他们已往的冲动。顺应他本性的走向而给他装备知识,创设环境,辅助他养成主动的习惯,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目的的动力。
这一切都不容易!这意味着: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不要妨碍他们独处。尊重他到底,但也要尊重你自己。
正如艾默生所说:这不是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它对“老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了更为巨大的要求。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要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