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这本书前,我已向两个人推荐过这本书了。
为什么呢?先不谈书里的内容如何实用,单就从《后记》中,就可以读到这本书里有作者20年心理治疗师的临床经验,有作者认真阅读的多本专业巨著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有很多环节中专家的积极参与等,就足够值得我们一读了。
所以,再看封面介绍,对这本集多人智慧的育儿书,撑得起“《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首和在31个国家和地区长居家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这个场面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本既需要读懂、又需要学会、还需要在运用中不断反思的育儿书,并且是不能只读一遍就能学会的;还可以肯定的说:你若真的懂了它,你将会不仅在育儿方面、而且在人际交往上都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和受益匪浅的提升。
(一)作者
菲利帕·佩里: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是《红》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自由写作者,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她参与制作了几部纪录片,包括为BBC Radio4制作的《儿童说谎的真相》、《情感时代》、《屈辱》,以及为BB的《性与谎言》、《如何成为超现实主义者》,另外著有《心理治疗图解》、《如何维持情绪健康》等。
(二)本书特点
这本书和其它亲子教育类的书不一样,它并没有教我们什么特别的育儿技巧,也没有介绍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三)本书对我最大的触点
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待亲子教养,绝非靠一些技巧和诀窍来驯养孩子。家长要学会的是如何与孩子相处,而不是如何去操纵和控制他们。而当下很多专家和家长却是正试图用一些技巧和诀窍让孩子听话,要么是百般引诱,要么会动用威胁和暴力。而这些行为也造成了为数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
(四)主要内容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如何看待你和孩子的感受;如何倾听孩子,以便更了解他们;如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而不是陷入令人疲惫的冲突或退让的模式;如何使所有的关系变得更好,让孩子可以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等。
(五)主要观点和句子
1、儿童是一个个体,但他也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的系统中,除了有亲密的家庭关系以外,还包括学校、他们的友谊,以及他吸收的文化。所以你应该观察那个系统,并尽你所能为你自己和孩子,把那个系统打造成最好的环境。环境没有必要是完美的,因为完美并不存在。
2、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3、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4、当我们改变行为并修补破裂关系时,那些犯下的错误(例如假装孩子的感觉不重要)是可以弥补的。但如果我们觉得承认错误太丢脸了(而且“坏”标签还会增加那种羞愧感),我们就永远无法纠正任何错误。
5、我想进一步建议: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6、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
7、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别把怨气憋在心里,而是一次讲个明白。从那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开始讲起,而不是先攻击或责备对方。
8、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负起多少责任,是亲子教养的关键。
9、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
10、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长远来看,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
11、为了适应社会,举止得体,我们也需要培养四种技能: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及感受事物的能力。
12、合作型管教是指你和孩子一起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你更像是辅导员,而不是独裁者。这是我最喜欢的方法,因为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3、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会妄下评断的交谈对象,一个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在他面前充分做自己的人。
······
总之,《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值得一读、二读和再读。因为它,不仅在育儿问题上为我们从现象找到了原因,而且为我们的改变提供全方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