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父母的关键认知》第二章第四节“父母要避免犯常识性错误”中提醒家长要去解读孩子的心灵,要有保护孩子的心灵的意识,要始终把孩子的生命、尊严、独特性与发展潜力放在一起。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他特别注重引导孩子说真话。他说孩子说真话就不会触犯某些严重的规则,在自己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能培植自己的判断力、敏感力等能力。在书中张老师讲了自己孩子的一个经历。他的女儿在上六年级的时候开始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学。有一天,孩子跟他说他发现车上有人的眼神不对。张老师没有给孩子的话下任何定义,而是决定陪着孩子坐公交车去观察一下到底是哪些人的眼神不对。亲自观察之后,他发现那是混在车上的扒手。他告诉孩子如果上车前发现有扒手,就不坐那辆车;如果上车后发现有扒手就尽量远离那些人。张老师认为抓扒手不是孩子的责任,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张老师讲述的这个事情中,给我启发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孩子跟父母沟通的问题,就像张老师说的那样。只有相信孩子,孩子才会愿意跟父母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事情都告诉父母。这样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在发觉需要自己引导和帮助时,及时帮助孩子,保证孩子的安全。
我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也为那些被霸凌的孩子感到心痛和惋惜。可是,很多时候那些被霸凌孩子的家长却不知情,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后果他们才后知后觉。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父母不知道呢?很可能是孩子根本不和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因为他们习惯了独自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每个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孩子都不会是短时间内向父母封闭了自己的心门。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他们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或者危险时,就会处于孤立和无助之中,同时也给那些霸凌他的人创造了继续欺凌他的机会。
其次,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判断力是如何形成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小孩子懂得还少,他们不知道成人世界的负责性。小孩子在社会经验方面的确是远远不如成人,但是小孩子的观察力和觉察力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那些被父母接纳、理解、鼓励和支持的孩子,他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力没有被破坏,他们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张老师的女儿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能发现公交车上有人的眼神不同,这一点我是很佩服的。作为一个成人,我上高中和大学时都是乘坐火车上学,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小偷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小偷,经常听到有人说小偷跟普通乘客不一样,但是具体哪里不一样,我是不清楚的。我就是一个对人的感官判断力不强的人。
另外,张老师在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对孩子的引导也是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方面。我们从小就接受到一些来自成人世界的信息和观念,做一个说真话的好孩子。我也看到过有勇敢的小孩敢于当面揭露一些人的不法行为,但是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当一个孩子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的时候,他是不必出头做“英雄”的。我们也看到过有的孩子在救人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消息是让人痛心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是好的,维护正义的行为也是值得倡导的,但是前提是在自身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基础上,否则就是双重的损失和无法挽回的痛。
或许我们每个成人的心中都有一些观念和信仰,这些观念和信仰在影响我们自身行为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对于我们孩子的成长是值得提出的吗?这是需要作为父母需要反思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