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大力实施“引凤归巢”工程,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打通“归乡路”,搭建“创业桥”。归心似箭赴家邦,建设家园志气昂。回归家乡、建设家乡是每一个在外游子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寄托和希望,也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振兴的关键举措。打通人才返乡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大下深水摸排力度,以情感召唤、政策帮扶、产业赋能、平台搭建等为抓手,集聚发力推动,让更多在外游子能够“回得来、留得下、发展好”。要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返乡有补贴、创业有平台、税费有减免、贷款有渠道、用地有保障”的优质创业生态,为返乡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业门槛,围绕地区特色培育特色产业,让返乡创业人才“尽其才、展其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限制,让更多人才带着技术、资金和梦想回归乡土,为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沃土。用心用情打好“乡情牌”,建好“创业园”,让归乡之路畅通无阻,让创业之桥四通八达。
“土专家”传帮带,“新农人”挑大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土专家”的传帮带与“新农人”的挑大梁,正构成一幅传统智慧与现代知识交融共进的生动图景。扎根乡土的“田秀才”、“土专家”,承载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精髓,“脚上有泥,心中有数”,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让“土专家”将宝贵经验传递给“新农人”,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种乡土情怀、工匠精神的传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具备新知识、新视野、新思维的“新农人”善于运用科技手段重塑农业生产方式,以市场化理念拓展产业边界,正在逐渐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构建“老把式”与“新思维”深度对话、彼此滋养的平台机制,让“土专家”的实践经验与“新农人”的创新活力在融合中发生“化学反应”。才能推动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要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形成“能者上前、贤者优先”的良性生态,推动形成“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良性竞争,推动传统经验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下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新老发力共同,在古老的土地上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
“扶上马”送一程,“护远航”闯风浪。甘为孺子牛,俯首传薪火。“扶上马,送一程”意味着为起步者提供必要的资源、清晰的指引和起步的勇气,帮助其从构想走向实践,“上马”容易,但真正的考验往往在马蹄扬起之后;返乡创业之路,既有市场的“惊涛骇浪”,也有技术的“暗礁险滩”,更有成长的“风雨迷途”。因此,比“扶上马”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要有“护远航”的担当,既要做“送行人”,更要做“护航者”。要为返乡创业人员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提供从融资支持、技术攻关到市场开拓、风险预警的“及时雨”,帮助其穿越周期、韧性成长。“扶上马”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护远航”的后续支撑,许多满怀激情的启航可能便会折戟沉沙。要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平台,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全链条、全流程指导,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产品销售等方面形成完整链条,从“扶一把”的短期助力,到“伴一生”的长期赋能。要构建县级领导包抓联系机制,督促包抓领导干部定期入企问需、入企问困、助企纾难,及时解决在成长阶段的难点、痛点和风险点,帮助返乡创业企业“扶上马”稳开局、“送一程”渡难关、“护远航”闯世界。健全人才招引、培育、指导全过程赋能机制,协调解决返乡人才医疗、教育、安家等现实需求,为涉农企业和返乡人才提供坚实的后盾,助力其留得下、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