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死的却是狗。”
这是《面纱》的男主瓦尔特·费恩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谜团。虽然好心的书友已经在读书笔记中科普了这句话的出处,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不是这样的!不仅仅是这样的!
据说瓦尔特临终时的这句语出自一首短诗,讲述的是一位信教的好人和一条疯狗的故事:
好人原本和狗是朋友,一天狗疯了,咬了好人。邻居们都说好人活不了了,却没曾想,好人后来康复了,那条疯狗死了。
之所以不太能接受这个解读,是因为在我看来,瓦尔特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条疯狗,但背叛婚姻的凯蒂怎么说也和“好人”扯不上关系。
《面纱》这部小说几乎被公认为是一部讲述女性觉醒的作品。然而,结合瓦尔特的经历和介绍,再从他临死前的这句话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部男性觉醒的作品?
从小说的描述来看,瓦尔特对年轻漂亮的凯蒂大约是一见钟情。
瓦尔特是一名细菌学家,在我国某地工作。假期回伦敦,一次参加舞会时遇到了年轻漂亮的凯蒂,从此,有她的舞会他都会参加,并邀请她一起跳舞。
对于瓦尔特的邀请,凯蒂从来都不拒绝,尽管她不知道他是谁,也很清楚他不是自己会心动的那种类型。她的不拒绝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他勇气和希望。
瓦尔特的假期接近尾声,他不想错过这个虽然肤浅、愚蠢、粗鄙、没有内涵,但自己又控制不住被吸引,深爱着的女人。于是,在知道她不爱自己的情况下,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她求婚。此时的凯蒂正好处于妹妹优嫁,母亲催婚,急于逃避现实又没有合适的追求者的空窗期。想到只要答应瓦尔特的求婚,和他一起去他工作的地方,就可以不用忍受母亲的嫌弃,也不用参加妹妹盛大的订婚宴……她选择了答应他的求婚。
婚后,瓦尔特接近自虐地努力给凯蒂幸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
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尽管瓦尔特爱得很辛苦,甚至有些自虐。但凯蒂似乎并不领情,随着两人的相处,凯蒂越发坚定她不爱瓦尔特,不爱他的枯燥乏味,不爱他的一板一眼,不爱他的不善交际,就连他在与她欢愉后难得表现出来的孩子气,也让她嫌弃和反感。总之,她不爱他!
瓦尔特可以接受凯蒂不爱她,因为他还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凯蒂却不能忍受这段枯燥乏味的婚姻。所以当完全符合她审美标准的有妇之夫、挑情高手唐生出现时,凯蒂不顾一切地陷入了爱河,甚至大胆地把约会地点选在了自己家。直到瓦尔特发现他们的jq,凯蒂还幻想着唐生会与妻子离婚,不顾一切地和她在一起,就像她爱他一样。
发现凯蒂出轨,知道卧室里是正在偷情的两人,瓦尔特旋转到一半的门把手最终没有继续。在两人紧张激烈的心跳声中,他悄悄地退了出去。我想,除了他自己说的,他觉得唐生不值得他推门进入算账外,更多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经过几天的纠结与思想斗争,瓦尔特终于想到了处罚凯蒂的方式。
1、设一个小小的局,让凯蒂亲手揭开唐生卑鄙、无耻、下流、虚伪的面具。
2、带着凯蒂一起去HL爆发的中心,他去研究和救助病人。至于她,他想过让她在那个她肯定不会喜欢的地方经受被死亡追逐的恐惧。
瓦尔特无疑是聪明的,他的计划被完美执行,凯蒂亲手撕下了唐生的面具,心如死灰般跟他一起启程。
然而,出乎瓦尔特意外的是,凯蒂没有在死亡追逐中倒下,却意外获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她看到了“爱情”以外更宽阔的生命底色,她理解他的崇高与伟大,她主动去修道院帮忙照顾孩子们,她不再是他口中的愚蠢、轻挑、头脑空虚的人……
尽管凯蒂依然没有爱上瓦尔特,但他们似乎很有可能成为朋友,或一对相互尊重的夫妻。就在两个灵魂开始相互欣赏,相互靠近之际。凯蒂意外得知自己怀孕,而她不知道谁是孩子的父亲,瓦尔特更在以身试毒的过程中患上hl病,最终撒手人寰。
瓦尔特临终前,凯蒂趴在病床前请求他原谅。她这么做不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是认为自己这个人和干出来的勾当实在不值得瓦尔特困扰,她希望瓦尔特原谅她,从而让他获得灵魂自由和妹内心的安宁。奄奄一息的瓦尔特听到了凯蒂的倾述,作为回应,他留下的唯一一句话是“死的却是狗。”
这大概就是毛姆的高明之处,他总能知道如何抓住读者的心理,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让你深陷其中。瓦尔特为什么要说“死的却是狗”呢?是不是像书友们说的,他认为自己想要报复凯蒂时,就已经变成了一条疯狗,他咬了凯蒂一口,最终死的却是自己?
有可能,可如果这么说,似乎太美化了凯蒂这个角色,又让瓦尔特这个男主过于陪衬了。
站在瓦尔特的立场来看他的爱情和婚姻,或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作者在瓦尔特这个角色的塑造上特别朦胧,除了和凯蒂摊牌争执,情绪爆发时说出的那一段话,他从来没有以清晰的镜头,正面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能从凯蒂的描述、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的描述中了解瓦尔特的一星半点。这种远镜头,第三视角,朦朦胧胧的描述,让瓦尔特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像他只是站在凯蒂身后的一块虚化背景。
可他给读者的冲击又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心底一直有个期待,期待能在某一页,某个时刻揭开瓦尔特的面纱,看看清晰而真实的男主。直到瓦尔特离世,作为读者的我依然没有看清瓦尔特的脸,带着遗憾的心情久久无法走出来,然后一点点去回想,去理解,去共情,试图去看清“真正”的瓦尔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