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舒适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可以获得改变跟成长,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做到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常常做出一些改变后持续时间没多久,又退回到原本的舒适圈里,更强化不想改变的经验跟力量,这也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
根据我查看书籍跟寻找资料得到关于舒适圈的定义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舒适的环境,比较偏向内心方面的心理舒适圈。
举个例子来说,监狱不是个舒适的环境,但是很多从监狱出来的人往往再犯案率很高,其中有些人是不知如何面对外面的世界,对外面的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并且无法适应。最后,他们选择用自己已知的方式再回到他们已知的地方(环境),即使那环境不好却是他们熟悉的地方,内心反而有著安全感。
反观我自己也是如此,我内心也有好几个舒适圈。好的舒适圈的当然带给我很棒的感受,但不好的舒适圈就如同牢笼般,让我不舒服但又不敢离开,即使持续忍受痛苦也不敢改变,深怕变更糟怎么办,目前阶段不太好过但还可以忍受,就忍到不能再忍时再做打算。
这关系到心理舒适圈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好处,让我们即使不好过也不愿离开。或许有人会疑惑,明明不好过了还有什么好处呢?答案却是有的。因为在这个舒适圈里是我们可控制的,即使过的不好都是我们熟悉而且能忍受的,相对舒适圈外的未知领域,这里比较有安全感,就是这个可控制性跟安全感让我们走不出来。
那这个心理舒适圈更真实的展现会是我们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要走出心理舒适圈就必须改变应对环境的方式才算真正走出来。
而心理舒适圈还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我们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反而是根据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现在的生活。
明明换了工作环境,明明开启了另一段新的婚姻,但我们仍习惯的用旧有的应对方式去做回应,慢慢的我们害怕的事又再次的发生了,一切的根源还是自己,跟外在环境无关。
改变的方式首先是要强化自己是有选择权的意识,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往往我们会不做选择来让自己有无法选择的受害者心态,去逃避应付的责任。但让自己知道自己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我愿意尝试,而且我可以选择。
再来就是创造良好感受的新经验,透过强化这些经验来形成新的习惯,形成新的应对环境方式,逐渐的生活会产生不同,良好的改变也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