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线教师”,我自己的定义是“工作中要进课堂给学生授课的教师”。关于一线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络上、专家的讲座中,观点层出不穷,讨论声可谓此起彼伏。于我而言,很多观点要么条款式、细碎繁多;要么理论性太强,广泛笼统,比如加强学习、多向名师学习、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云云,其中不乏有一些更是说了跟不说一样的“废话”感、虚幻感,不具体、不实际。自然不利于一线老师理解意会,很多时候老师也无心按着那样的路径提升自己。
也许是受“情人眼里出西施”思维定势的左右,也许是我听到的观点太少,在我听到的观点中,我最认同的还是黄爱华老师的三条建议。黄爱华在一次培训教师时说到,如果总结他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和经验,能给教师一些什么建议,他最想说的是三条:建议老师们首先提升的是文本研读力,其次是教法创新力,再则是深度对话力。
“文本” 主要指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应的各位专家学者发表的文章。这些在杂志或著作里发表的相关文章,都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值得我们研读和思考,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帮助。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接到上公开课或参加课赛任务后,通常的套路是这样的:网上找个自认为可以的`适合自己的课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际修修改改,就变成自己的课件;接着考虑一个自认为新颖的导入,最后再在教学预案里设计进去一点与众不同的内容或环节,这节课就算“大功告成”。其实细想一下,这样的套路是有问题的。说这一套路有问题的依据是,我们“没想清楚”“没弄明白”,就拿别人的思考成果来教自己的学生。“想清楚”“弄明白”是指要弄清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搞清教材的内部结构,这节课的知识从哪里来,即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什么知识打基础,理清本节课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也就是本节课“教什么”的问题。不难理解,上面提到的备课“套路“,更多的是把着力点放在“怎么教”上。而在思考“怎么教”之前,首先应该思考“教什么”。显然,“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因为“教什么”指向的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向。目标、方向没弄对就去教,可能是“南辕北辙”,教得越好,可能越背离我们的目的。“文本研读力”更多的是指向拎出“教什么”的能力,聚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的原因,侧重于教师理出教材编写之逻辑结构的能力,这一能力,或者说备课的这一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是首要的、最最重要的。但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一节课我们要“教什么”的问题。
“教法创新力”更多的指向“怎么教”的问题。凡是老师都会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道理。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老师们不免各有不同和深浅,我以为理解的不同主要在后面那八个字上。很多老师潜意识里强调“教无定法”,遇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有争鸣的时候,就一句“教无定法”来敷衍过去。我以为,把“教无定法和“贵在得法”连起来说、连起来理解更有必要。“教无定法”强调教法的多样化;但更重要的还是“贵在得法”,“贵在得法”含有“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之意。“贵在得法”从宏观方面来说,强调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运用的方式方法肯定不同。比如:语文侧重于“多读、多写”,自然科学侧重于“实验操作”,数学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空的提供”“表达自己思考机会的营造”“理性思考习惯能力的培养”……从微观上来讲,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段、不同内容,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数学中的计算内容,主要提供学生交流算法的时空、练习内化的机会;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则要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抽象交流的平台……
关于 “深度对话力”,在一次讲座上,黄爱华老师谈到:“深度对话力”又称为“高效教学力”……”这一细节即把“高效教学力”与“深度对话力”等同起来,充分说明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是不行的。然而,课堂上的“深度对话”是老师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种教学技能。所谓的“深度对话”,是指以学生的表达为基础,教师通过判断、选择,能够抓住学生哪怕是只言片语里有价值的“点”,进行适宜的拓展、延伸,或者加工提炼,从而造就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引导性语言。“深度对话”与“问答”截然不同,“深度对话”是自然的,具有持续性,是“聊天式”的,学生的表达具有“延伸性”,也即学生不仅仅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时候还能在表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新问题,衍生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往往表现出“多个回合”。而“问答”则是“一次性”的,往往是“一问一答”,通常只有一个“回合”。教学的艺术性往往在“深度对话”中体现出来,因为深度对话需要更多的现场生成。“深度对话”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让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就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我想,这也即为什么黄爱华老师把“高效教学力”等同于“深度对话力”的原因所在。“深度对话”这样的教学技能需要教师倾毕生的精力去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在毕生自觉提升自身课堂“深度对话力”的过程中,也就无意中消除了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职业高原期”度过。
一线教师从黄爱华老师建议的三方面切入,对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