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反思

本周完成了组内教研课,三次试讲,都有不同的感触,很想记录下来。

第一次,自己尝试,发现问题。在备课后,确定了基本环节:视频导入,多感官观察外部形态,解剖白芸豆观察内部结构,对比干湿种子,拓展。上课时录了视频,自己看视频找问题,觉得学生真的是比我会发现(๑>؂<๑)主要存在以下需要思考的问题:1.选择哪些种子观察外部形态比较合适(不同类型,学生的熟悉程度,感官体验明显)2.浸泡种子到什么程度,泡几天,观察内部结构的效果最好(天气暖和后根长得很快)3.干湿种子的对比,如何达到很好的观察效果,聚焦变化(学生真的会沉浸式剥皮)。

第二次,在思考并修改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同校的科学老师也来听课帮助我发现问题。这一次,我体会到了课堂的细节是多么重要,语言和问题都需要不断考究。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学生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也发现,在学生实验探究时,教师的巡视指导也很重要,可以对学生的操作给出更好地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聚焦探究重点。

第三次,我的师父杜柏霜老师为我进行了指导,收获颇丰。杜老师让我发现了更多自己课堂细节的不足,语言衔接还需要改进。例如,ppt图片的选择,有时候只是一句话的内容,但配合图片,可以给学生更好地课堂体验和感受;再例如,我一直不明白学生为什么在我介绍种子后,仍然存在不认识某种种子的情况,给学生看一颗种子和一堆种子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次组内教研课,让我发现我应该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把环节联系得更加自然紧密,用更好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用更多的细节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