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史思明,著名叛贼。
史思明出生很微贱,乡里人都看不起他。后来有个豪门辛家正在择婿,辛家女儿看到史思明后对父母说:“一定要把我嫁给他。”亲属们都不同意,但辛氏坚持嫁给了史思明。此后史思明也很自负地说:“自从我娶了这个妇人,不断升官,而且生了很多儿子,我大概要显贵了!”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债逃亡到北边奚族部落,被抓。史思明谎称自己是大唐使者,奚族人因此不敢杀他。当时奚族有位名将叫做琐高,史思明想抓住琐高再向大唐邀功。
于是史思明欺骗奚族人,带着琐高及300人朝见大唐,到边境时却又通知大唐说奚族来犯。结果,300人被无辜杀害、琐高被擒,史思明却凭着“空手套俘虏”的忽悠术,一路高升。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快速沦陷。和安禄山不同的是,史思明为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他所到之处,总是放纵部下杀人劫货,抢夺奸淫百姓妻女,因此手下的士兵个个踊跃。百姓资产被一扫而尽,青壮年被强征,老人孩子全部杀死,杀人只是游戏而已!
而当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伙同宦官李猪儿杀死后,史思明坐镇范阳大本营。但他早已想自立山头,称霸天下。他不断收容安禄山被打散的部队,盘踞在掠夺了无数财富、富甲一方的老巢范阳。随后他又假意投降,令大唐暂时停止了对他的剿灭,而他却依然不断招兵买马。
公元758年10月,大唐军队围攻安庆绪所在的相州。急困之下,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援。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自立为帝。他先攻下魏州并屠城三万人,随后援救相州。唐军撤退之后,史思明诱杀安庆绪,吞并其兵马之后成为叛军的主力。
不过,和安禄山命运一模一样的是,58岁的史思明,在其称帝后最风光的巅峰时期,也被自己的儿子诛杀!
公元761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进攻陕州不利。史思明大怒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事!”同时又下令让史朝义修建城池贮存军粮,限期一天完工。史朝义抢建城墙还没抹上泥史思明就来了,见状又怒骂道:“早上攻下陕州,晚上就要杀了这个贼!”
史朝义十分忧虑恐惧,在部下的威逼怂恿下,将史思明诛杀。然后,又杀了继母辛氏及众党羽,自立为帝。史思明临死前说:“早上失言,才会如此。然而杀我太早,让我不能到长安了……”
顺便说一句。
我们先说一下历史部分。首先,史思明为人狡诈狠毒,而且骁勇善战,比安禄山更加难缠。如果不是突然被儿子杀死,历史可能会再度改写。
而《剑桥中国隋唐史》中也说:“史思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但命运没有给史思明这样的机会。
其次,出身豪门的辛氏,当初不知什么原因看中了史思明,执意要嫁给微贱时的他。而最终史思明确实也将辛氏送到了“皇后”的位置。只是这个“皇后”没当几天就被史朝义杀了。不知道辛氏当初就是别有用意、独具眼光?还是一蠢到底选了一个终要反叛的乱贼?
最后,我们来说说因果部分。
《新唐书》史论部分这样写道:“安禄山、史思明以臣子而反叛,而他们的儿子都是残杀其父。世事好还,天道本来如此。然而生民百姓的厄运会聚,必定要假手于人,因此这两位叛贼骤然兴起,又骤然灭亡。”
这段话有很深的因果道理,故不多评。此外,除了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中个人的因果之外,历史的大因果更令人惊叹。
唐代诗人张谓说:“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仰慕效仿曹操(篡汉)、司马懿(篡魏)。但他自己称帝后,享福没超过三年。他的后代传了八世,却有六个君王不得善终,苍天施报,这就是明显验证!”
著名诗人杜牧说:“相面的人当初认为隋文帝要当上皇帝,后来他窃取北周称帝果然应验。但是,隋文帝在北周时,杨家一门长久以来几代人已世袭公侯多年。而一旦窃位称帝,结果不到二三十年,隋朝就灭亡了,无论老少青壮都死于非命。当初那个看相的人,应该预言到杨氏的最终之祸,才算是真正地善于相面。”
《新唐书》中指出,安禄山、史思明二人效仿刘裕、杨坚的做法还没有做到,所以特地引述张谓、杜牧二人的评论。言外之意是:就算二人侥幸做到了,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呢?
天道幽微,无谓亲疏;
只有施与报、做与还。
(史料选自《旧唐书·史思明》)
(史料选自《新唐书·逆臣·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