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国际油价历史性、突发性暴跌!
上周五(3月6日),被市场寄予希望的OPEC+会议与俄罗斯意外谈崩,无法达成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协议。周末开始,沙特突然宣布大幅增加原油产量,大幅低价销售原油。本周一全球原油期货市场开盘后,国际基准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从每桶45美元跌至每桶31.02美元,创造历史最大跌幅。“沙-俄价格战”也成为了全球股市下挫的重要原因。
这一系列“秀的飞起”的操作让内行惊悚外行懵圈。掌握一些经济学,国际大事也能清晰了解。
“价格战”缘起
石油(crude oil) 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不仅仅可以用来生产汽油、航空燃油等交通能源;同时也是塑料、化肥、杀虫剂等化学工业产品的原材料。
可是受到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世界第一大石油需求国的各项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是停滞。尤其是3月以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疫情相继爆发,“新冠肺炎”可能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病,继续削弱全世界工业生产对于石油的需求。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14个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组成)作为石油寡头(monopoly)联合成的卡特尔(Cartel)组织,希望通过和世界上主要石油成产国——俄罗斯一起通过减少供给(supply),提高油价,在需求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障收益不受太大损失。
俄罗斯为什么不同意减产?
大家一起减少石油的供给,提高价格,是一件好事啊。俄罗斯为什么不同意呢?
美国!
在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方方面面,俄罗斯始终都存在着一个“膈应人”的对手——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对你没看错,不是中东各土豪,而是美国,2013年正式超越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排名位居全球第一。美国凭借着水力压裂等新技术使得页岩油被大量开采,目前产量早已超过了沙特。俄罗斯目前过度依赖石油经济学。两周前美国对俄罗斯又一次进行了制裁,在能源方面对俄罗斯进行了控制,限制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俄罗斯担心如果此次同意与OPEC达成协议,减少产量,使得石油供给减少,拉高价格。但因此而出现的市场空白会迅速被美国占领,令本就缩小的出口市场雪上加霜。短期虽然保证了收益,长期却失去了市场,得不偿失。
沙特这么做,不疼么?
疼!
在短期,石油的需求相对于价格是欠缺弹性的(inelastic demand)。由于生产力的短期限制和全球疫情影响,即使沙特通过报复性增产降价,目前全球石油需求量也不会发生大量增加。收益=价格✖️数量,价格虽然降低了,但销量上不去,沙特也是亏的。可沙特并非是“损人不利己”,而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沙特的石油开采不到俄罗斯的60%。降低油价,沙特无非是赚的少,而俄罗斯极有可能亏本卖油,这对于过度依赖石油经济的俄罗斯是不可承受的。因此沙特才敢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来逼迫俄罗斯减产提价。
油价暴跌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油价暴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且由于美国的石油开采成本几乎为俄罗斯的2倍,低油价对美国能源企业的打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导致了3月9日美股全线暴跌。沙特阿美周三最新宣布:收到沙特能源部的指示,将公司的最大可持续产能(MSC)从1200万桶/日增加到1300万桶/日。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下降至20美元/桶,美国的高成本页岩油行业将会受到致命打击。
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油价下跌,我们的工业生产成本降低,有利于促进生产,抵消由于疫情对我国经济生产的影响,积极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经济学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虽然低油价会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但世界主要产油国也是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低油价势必会对产油国经济造成打击,未来可能会对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沙-俄大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战争的武器就是经济学原理。
沙特在价格战中,就是看准石油需求短期弹性小(inelastic demand),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价格(price)下降,收益(total revenue)降低,这也是我们AP微观经济学的必考考点。
还要特别注意一点,此次沙特是在原有价格情况下,通过增加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使得供给增加(increase in supply),在供求模型(supply-demand model) 中,供给曲线向右移动(The supply curve shifts to the right.),从而让市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也就是市场交易价格下降。
见微知著,微观中见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