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知观的构成要素
认知观既是心理学历史中最古老的思想,又是心理学大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当我们识别一个物体,记住了一个名字、获得一个想法、理解一句话或者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我们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学习认知观将学习视为一种获得、记忆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心理过程的取向。
一、认知观与行为观的比较
认知观认为人们学到的是知识和策略,知识和策略的变化有可能促使行为发生变化。认知观认为,学习是对我们已有理解的延伸和转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头脑中的白板上形成的联结。传统的认知观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最近的认知观则强调知识的建构。
二、脑与认知学习
无论何时,只要有学习发生,就会有大脑卷入。即使是不成功的信息加工过程,也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很多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大脑变化都涉及知识,这是认知观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知识在认知中的重要性
认知观认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个体带着什么样的原有知识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我们已知的经验,是建构所有未来学习的基础和框架,已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注意什么,感知什么、学习什么、记忆什么以及遗忘什么。
第二节 记忆的认知观
虽然有多种记忆理论,但最常用的理论是信息加工的解释。信息加工是人类输入、储存以及使用信息的心理活动。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加工的初级阶段,它把输入的刺激转化为信息,使得我们能够知道其含义。
觉察刺激并赋予意义的过程,称为知觉。注意具有选择性。通过选择性注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我们限制了将要知觉和加工的信息的可能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注意,学生不能加工他们没有识别或感知到的信息。但是信息能否被成功地加工,则取决于多个方面,不仅仅是注意。
二、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工作台“,是新信息的暂时存储以及将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进行整合以解决问题的界面。
中央执行系统监控注意、制定计划、提取以及整合信息。语音环是一个与言语和声音相关的系统,它能够保持和复述短时记忆中的语词或声音。视空间模板是你操作表象的地方。情景缓存器能够在中央执行系统的监控下,汇聚、整合来自语音环、视空间模板以及长时记忆的信息,形成复杂的记忆,如存储一个电影演员的外貌、声音、话语和动作信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形象。
三、认知负荷和信息保持
内在认知负荷时不可避免的,指的是理解材料所需的认知加工总量。外来认知负荷是指用于处理与学习任务无关的问题的认知容量。关联认知负荷来自于深度加工相关信息——组织和整合你所知道的材料,并形成新的理解。由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很脆弱且容易丧失,因此必须要保持激活才能得以保存。
四、个体差异与工作记忆
记忆共有三个基本的方面:记忆广度、记忆加工效率以及加工速度,这三个方面是共同运作并相互影响的。除了发展性差异,工作记忆还有其他个体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 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容量、持续时间与内容
长时记忆系统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我调节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通过各种文字和符号系统进行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知道怎么做“某事的知识。自我调节知识是知道如何管理学习的知识——知道何时和如何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把长时记忆分为两种,即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可以被回忆、有意识思考的长时记忆的知识。内隐记忆则是我们不能有意识回忆的知识,但却可以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或思考。
二、外显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在学校中是非常重要的。表象是基于信息的结构或外在形式而进行的表征。概念是用来把相似的事件、观点、物体或人进行分组的类别。原型是类别的最好代表。样例是我们对具体的一种鸟、宴会、家具等实际的记忆,人们使用这样的记忆对一个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比较,看这个项目是否和人们指认的样例同属一类。图式是组织了大量信息的抽象知识结构。图式是引导我们知觉的心理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在过去已知的以及对未来期望的基础上理解经验的意义。
三、内隐记忆
第二种内隐记忆是对技能、习惯以及如何做事情的程序性记忆。脚本是指行动的顺序或存储在记忆中的行动计划。产生式明确说明了在某种条件下做什么:如果A发生,就做B。
最后一种类型的内隐记忆涉及启动。所谓启动,就是通过一些无意识加工,激活已经存储在于长时记忆的信息。
四、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精细加工是通过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给新信息赋予意义。组织是改进学习过程的第二个因素。同时采用视觉和言语形式加工的信息最易于学习。情景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第四个因素。人们在学习信息的同时,也会习得获取信息时得物理环境和心境等方面。信息能被记住多久取决于该信息被分析得深度以及其他信息关联得广泛程度。信息加工越完全,回忆起来得机会就越大。长时记忆中得网络时巨大得,但是每次只能激活一小部分,只有我们正在思考得信息,才处于工作记忆中。重构是一种认知工具或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填补缺失的内容,并利用逻辑、线索以及其他知识而建构一个合理的回答。
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有可能会丢失和遗忘,但是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只要有合适的线索,就可以保持很长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并引导他们对最初的学习进行高水平加工的教学策略。与学生更长久的知识保持有关。不时的复习和考试、精细的反馈、设立高标准、掌握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都是有效促进长期记忆的有效策略。
五、个体差异与长时记忆
如果你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学习和记忆就变得容易了: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知道的更多。
第四节 成为有知识的人:一些基本原则
一、陈述性知识的发展
要设法改变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从死记硬背转变为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更有风险和挑战性。
记忆术是提高记忆的系统程序。当信息缺乏内在意义时,记忆术通过把将要学习的信息与否存在于大脑中的单词或表象联系起来而建构意义。位置法、首字母缩写法、连锁记忆术是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被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记忆术是关键词法。关键词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外语的学习中。
如果仅是教师给予学生关键词和图像,而不要求学生自己提供相关联的词和图像,那么利用关键词法记住的词汇会很容易被遗忘。
部分学习即将一个列表分拆成较小的部分进行学习,因为把一个列表拆分成几个较小的部分,意味着遗忘的中间项目更少。
记忆较长片段或列表的另一个策略是分散练习。集中练习会导致疲劳,减弱动机。分散练习为深入加工知识和加强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结,提供了时间。同时,一段时间后遗忘的知识,能在下次的分散练习中进行重新学习。
二、程序性知识的发展
不需要意识控制就能用技术叫做自动化的基础技能,自动化技能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联结和自动化。为了帮助学生经过这三个阶段并成为更加内行的学习者,教师要做些什么呢?一般而言,有两个因素最为关键:必备的先前知识和带有反馈的练习。首先,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先前知识(概念、图式、技能等),那么工作记忆的负荷会太大。其次,带有反馈的练习能让你形成联结,对线索进行自动认知并把小步骤组成合成较大的条件---行动规则或产生式。即使在最早的第一阶段,也应该包括在真实情境中的简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