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令人上瘾的毒药,当你品尝过它甜美的滋味后,就永远不想失去。
为了这毒药的甜美,你可以抛弃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道义。
当它诱惑着你一路向下堕落时,你会安慰自己,那是为了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到最后,那代价有可能是你自己可以称之为“人”的全部。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恶龙,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正凝视着你。
人,需要对手中的权力抱有敬畏之心。因为,它不仅是恶龙,亦是深渊。
朝堂之上,打击政敌时最为经常出现又最为光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动摇国是”。
“国是”者,国家耐以生存之政策也。“动摇国是”,就相当于动摇了国家耐以生存的安全。
因此,任何一条国家政策,成为了“国是”,在朝堂之上想推翻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样,制定和执行“国是”的当朝宰相,在朝堂之上,就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惟我独尊的根基和底气。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九月二十日
为了将“宋金和议”这一政策变成我大宋朝堂的“国是”,趁韦太后和徽宗灵柩南归之机,我让养子秦熺和著作佐郎王杨英联合起草了一篇《皇太后回銮本末》,将靖康之变后,从皇帝登基到宋金和议的艰辛历程撰写成文,上奏皇帝。
在这篇《皇太后回銮本末》中,记载了靖康之变时,金人欲立张邦昌为帝,我冒白刃屠身之险,独骑入金营,抗辞乞存赵氏,临大节而不夺,受金人敬奉,虽扣于金营而不敢怠慢。
建炎四年,我杀金兵冒险南归,正值大宋兵威不振之时,与皇帝一起殚精竭虑,联合朝中务实之辈,欲与金人通好,而吕颐浩,赵鼎和张浚等人,不通时务,夸口可战,导致金人多次来袭,皇帝不得不避难于海上。
绍兴三年,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大将重振兵威,屡胜金人。岳鹏举原立有大功,后阴有异谋,绍兴十一年,值金人入侵之时,迁延顾望,拒命不进,有拥兵谋反之意。幸皇帝英明,以雷霆之势杀岳鹏举,斩张宪,以正视听,安抚人心。
如今政刑修明,兵备强盛,国势益尊,金人知我大宋不易攻也,故与我大宋议和。现与金人“修好通和,实乃今日之至计”。
得此中兴之局面,全仗当今皇帝修德明身,用事议和之臣大节孤忠,奇谋远识。
金人为祸中原十八载,值此完结,天下百姓可安,江山社稷可安,赵氏历代祖先英魂可安。
《皇太后回銮本末》上奏之后,皇帝极为认可,将此文昭告天下,并对朝堂大臣明言:“现天下已无大事,所虑不过士大夫胡乱议论,扰乱朝廷。治天下当以清净为本,若士大夫能安分不扰,朕所幸也。”
此事过后,宋金议和之策成大宋之“国是”,我在朝堂的地位也如日中天,无人可及。
当然,为了防范于未然,让议和之策能一直保持下去,巩固我在朝堂的位置,我也开始了排除异己之路。
宛如恶龙般的权欲将我拖进了人性的深渊,但我却甘之若饴,因为我知道,岳鹏举冤死之刻,便是我化为恶龙之时。
我的后半生,惟有变成大宋朝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恶龙,方能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议和之举。
天意既然如此,我便顺应天意,成为力保议和,权倾朝野,遗臭万年的千古奸臣。
绍兴十四年四月,在获得皇帝首肯后,我对反对议和的士大夫开始下手。但凡诗文内有反对议和的只言片语,一律从重处置,因言获罪者有黄龟年、白锷、张伯麟、解潜、辛永宗等人,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惊慌,谈虎色变,再无人敢对议和之事做仗马之言。
整治完朝堂的诗文祸害后,我开始对往日政敌下手,赵鼎、李光都,张浚等人都曾力阻议和,与我为敌。现如今虽知大势已去,但心中怨恨必不能解,为了保证议和之策他日不再受这些人的破坏,我开始令朝堂御史疯狂地攻击他们,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找出有碍朝政的蛛丝马迹。在御史们的步步紧逼之下,赵鼎绝食自尽,李光斗流放海岛,张浚被贬出京。
朝堂之上,最多的便是见风使舵之徒,见我往日政敌下场如此凄凉,议和以后皇帝对我日益器重,反对我的声音日渐稀少,歌功颂德之人日益增多。
其中最为殷勤的便是台州曾惇,写了书事十绝,其中一首献诗“吾君见事若通神,兵柄收还号令新;裴度只今真圣相,勒碑十丈可无人。”称我为当朝“圣相”。另一首献诗“淮畔风尘自此清,斯人还喜见升平。田家尽说今年好,要雨雨来晴便晴。”称宋金议和以来,大宋朝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
对于这等识时务的“俊杰英才”,我自然是对其加官晋爵。一时间,士大夫们纷纷以诗文对宋金和议后的中兴局面进行称赞,对我十八年来的呕心沥血,苦心孤诣予以讴歌。
秦熺和孙靖将这些人的诗文装订成册,让我阅览。我看了这些人的诗文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的伟大。
绍兴十四年八月,为了防止民间乡野村夫胡编乱造,诽谤我大宋和议以后的种种举措,我下令各地官府禁止民间撰写野史,一经查实,决不姑息,不但要将查获的野史焚毁,而且必须将撰写野史之人法办。
禁止民间野史的同时,我命养子秦熺任朝堂秘书少监,负责领衔史官们撰修大宋国史。为了不让心怀异鬼之人有机可乘,我让秦熺在修史的时候,以调阅编修史实为名,将我罢相后的相应奏章和朝堂诏书收集起来,命人全部焚毁。
秦熺如今已历练多时,心思缜密,在将奏章和诏书焚毁后,秘密将参与烧书者全部杀死,永绝后患。
靖康之变后,赵氏南渡,流亡于东南的一大部分士大夫都将北宋之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故而排斥金陵学说而推崇二程理学。
当年我自金国返回大宋,为了增加声望,得到更多士大夫的支持,所以借重胡安国等理学大家的名气。后来我受吕颐浩排挤罢相,胡安国等人也相聚被逐出朝堂。
在与这些理学名士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崇尚“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学家们都是些迂腐的书呆子,个个嘴巴说着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碰到现实问题时却不懂变通,不切实际,难题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只会梗着个脑袋恪守君臣伦常,尊王攘夷之道。
赵鼎任宰相时,再次启用这些理学名士,这些道学家就一直反对议和,而且利用理学观点来攻击议和之举,到了后期,在反对议和的言论中,理学已经开始充当主导作用。
为了防微杜渐,不让反对议和的论调死灰复燃,我开始在朝堂和民间禁止理学的传播,加大了学术领域的控制,将理学定为“专门曲学”,重新注释六经,并要求国子监和民间私塾必须取消二程理学解说,科场考试也严禁出现二程学术思想,将理学定为异端邪说。
经过一翻不懈努力,很多识时务的士大夫们开始认清了形势,抱团攻击理学,反对议和的理论基础逐渐被慢慢阉割掉了。
有宋一朝,把御史台和谏院合称为台谏,御史台的职能是“纠弹官邪”,谏院的职能是“肃正纲纪”,二者都用来监督朝堂百官,特别是位高权重者的衙门。
台谏在宋朝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文武百官,甚至是当朝皇帝,若有行差踏错之举,台谏衙门都可以风闻上奏,进行弹劾。若所言之事查实者会予以嘉奖,不实者不予惩罚,是宋朝皇帝广开言路的重要策略。
皇帝称为天子,是代天牧守万民的神子;宰相乃皇帝的左右手,是佐天子,统百官,协调朝堂阴阳的官员之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台谏是皇帝监督宰相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宰相权力最为危险的敌人。
本朝自太祖皇帝开始,就极为重视台谏在朝堂中的作用。太祖皇帝厚爱士大夫,为黎民百姓计,防止一言堂的出现,将执掌天下的君权分出一部分给朝堂宰相,方有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不过,为了防止朝堂宰相“权高震主”,自太祖皇帝起,宋朝历代皇帝都将任命台谏的权力牢牢把握在手中。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宰相不得举荐台谏官员的朝堂规矩。
从太祖朝开始,朝堂宰相就对台谏官员极为忌惮,就连赵普,吕端,寇准和文彦博这等国之柱石,都对台谏官员极为客气。
一直到了神宗时期,权相王安石才破坏了祖宗规矩。为实行变法,神宗将台谏举荐官员的权力交到了王安石手中,导致了一言堂的出现。虽然王安石最终变法失败,但为朝堂宰执后来者提供了一条控制朝堂的“终南捷径”。
绍兴二年的朝堂之争,让我真正领教了台谏衙门在朝局中的威力,吕颐浩挟老臣之威,利用台谏,逼得皇帝赵构不得不让我罢官归隐。当时我就暗中发誓,如若有一天我能重回朝堂中枢,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台谏的权力,以备不时之需。
绍兴五年,皇帝赵构命我主持与金人议和一事,我终于重回朝堂中枢。
我回朝堂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孙靖暗访在各州府没有后台的官员。这些官员,大多野心勃勃,但在朝局中无人领路,有的在官场中不识时务,有的是处理朝务时太过自作聪明,往往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出事。
我命孙靖将暗访得来的官员履历暗中造册,当这些官员因得罪朝堂权臣或行差踏错被贬之时,我马上出手,将他们安置在台谏衙门,后来最受朝堂重用的有万俟卨,黄达如,李文会与汪勃原等人。
皇帝赵构曾于朝堂之上对着众人言:“朕任用士大夫,一相之责也,一相既贤,所荐俱贤也。”
面对皇帝的绝对信任,我将自己看重的大臣安排到台谏衙门,其中担任要职的官员总计不下几十人。
这些官员被知会要任职台谏之时,往往莫名惊诧,心中是既喜又怕,感觉不可思议。明明自己是遭人陷害,调离职位,不革职查办已算是祖坟冒烟,怎么会突然变成被朝廷重用,任职台谏呢。
当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知道是我暗中安排的结果之后,这些自觉“相恩浩荡”的官员们往往带着感激的心情到我府中登门拜谢。
我总是以“知己难求”的态度接待他们,到了最后,这些官员往往会带着疑惑问道:“秦相,卑职自问从不曾与您有过半点交往,说句不知轻重的话,卑职想到您府中拜访,都没有门路,您为何会如此看重卑职呢?”
我听完后,总是静默半刻,正襟危坐道:“秦某为朝堂宰相,协调朝堂阴阳,从不以私谊为任命官员之标准,你实心实意为朝堂办事,别人也许看不见,皇上与秦某却了如指掌。但凡肯任事者,哪有不得罪人的,你往后尽管放心去做,只要是为了我大宋朝堂和黎民百姓之事,皇上和秦某就是你最大的靠山。”
听完我这一番话,这些官员往往感动得涕泪聚下。
只要是人,就需要被认可和看重。特别是在朝堂之上举目无亲之人,当你认可他的品格和尊严时,他可以对你五体投地,掏心掏肺,从此以后,他就是对你鞠躬尽瘁的自己人。
当台谏都被我的“自己人”占领时,整个朝堂之上,除了皇帝之外,事实上已经没有了能与我分庭抗礼的人物。
而皇帝赵构,为了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宋金和议,早已把我当成了朝堂中最为信任且唯一可以倚靠的肱骨之臣,不断地对我加官进爵。
绍兴十一年六月,我官拜左仆射,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章事进封庆国公,总揽朝堂政务。同年七月,迁少保,加封冀国公。
绍兴十二年九月,我加封太师进封魏国公,同年十月,又进封秦、魏两国公。
绍兴十七年三月,皇帝以“郊祀恩徏”的名义进封我为益国公。
在我进封益国公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时任朝堂吏部侍郎王循友被言官弹劾,贬任地方,为了保住官位,拍我马屁,抱我大腿,居然上奏皇帝,在进封我为益国公时应加授“九锡”。
“九锡”,乃古代帝王赐给有功大臣的九种器物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三曰乐县,指定音器具;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五曰纳陛,是登殿陛级;六曰虎贲,乃虎贲卫士;七曰弓矢,指彤弓矢百 ;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臣子; 九曰秬鬯,是供祭香酒 。
“九锡”本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但是后来,渐渐成为了朝廷权臣谋夺皇位的工具。
西汉时,王莽授九锡,废汉室建立新朝;东汉时,曹操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曹魏时,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后授九锡,其子司马昭被曹魏复授九锡,其孙司马炎废曹魏建晋朝。
所以我一直觉得,读书少的人最好不要乱拍马屁,不然,往往适得其反,会拍到人家的马腿之上。
我此时已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如果再加授九锡,估计只能往乱臣贼子的方向发展了,这不是把我往火坑上拱吗。
面对王循友的奏章,我在朝堂之上连连推辞。皇帝见我态度坚决,于金銮殿上对众臣言:“梓宫归国,慈宁就养,皆秦卿之功,授九锡本不为过,然秦卿力辞,往代中授九锡者又多奸臣,此事就此作罢也好。”
在皇帝对整件事定调后,这个插曲总算平息了。而上奏授九锡的王循友,本来只是要任镇江知府,我让其转任建康知府,官位大大提升,朝中大臣们瞠目结舌,羡慕不已。
养子秦熺带着困惑问我:“父亲,王循友如此愚蠢,差点至您于不忠不义的地步,为何您还要升他的官呢?”
我笑道:“城隍庙前有副对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王循友上奏皇上授我九锡,为的是拍我马屁,可算无心为恶。我不但不罚,而且升他的官,往后朝堂百官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死心塌地跟着我,就会升官发财,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以我马首是瞻,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秦熺抚掌大笑,连言称善。
诸位看官,历史上官场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作贱自己也在所不惜。我后来寻思,王循友或许是摸准了我的脾气,故意为之也说不定。
所以诸位看官,以后但凡您在史书中看到一些莫名其妙,只有愚蠢至极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只要做这件事的是个当官的,您往这方面想,自然就洞若观火,一清二楚了——并非他们没有普通人的常识,只不过为了在官场生存和获益,他们不得不抛弃作为常人的权力而已。
官场路,没有回头路。他们如你我一般,也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顾,都不容易,有时也是逼不得已阿。
好,闲话不提,言归正传。
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我加官进爵的同时,养子秦熺也是多次升迁。
绍兴十二年,秦熺进士及第;
绍兴十八年,秦熺知枢密院事;
绍兴二十年,秦熺为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迁少保;
绍兴二十四年,迁少傅,封嘉国公,在整个朝堂之中,地位仅在我一人之下。
当整个朝堂都在我掌控之下时,妻子王氏曾经担忧地问过我:“老爷,如今你位极人臣,却不知韬光养晦,熺儿在朝堂上也不知收敛。我真的怕有一天官家对您不再信任,到时可如何收场?”
我握着她的手笑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夫人,你放心,其实我一直在为楼塌之时做准备,到时我自有办法保全家平安。”
王氏见我把握十足,也不再询问,只是每天早晚念经诵佛,为我和秦熺祈福消灾。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我染病已久的身体日渐虚弱,十月十七日,我上了一道奏章,言自己衰老交侵,希望能致仕归隐,皇帝赵构并未允准。
十月二十一日,我早上起来喝了碗稀粥,突然感觉精神抖擞,明白自己是回光返照之相,让秦熺马上入宫上奏皇帝。
皇帝听闻,连忙起驾至我府中。
皇帝到我府中之时,我已穿起朝服,跪在病榻之前,叩头道:“官家,老臣久病,不能远迎,有罪。”
皇帝见我带病之身仍不忘朝堂规矩,连忙将我从地上拉起,和言细语道:“秦爱卿身体虚弱,来,坐着说话。”
我在皇帝的搀扶下坐在到椅子上,对着秦熺等人摆了摆手道:“我有些要紧话要上奏官家,你们先退下去,把门关上。”
秦熺一听,连忙拉着仆人和皇驾随行太监退了出去。
皇帝有些狐疑地望着我,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在他面前这般自作主张。
我望着眼前两鬓已有白发的皇帝,想起他年少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不禁有些黯然,小声道:“官家,老臣已时日无多,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讲清楚。”
皇帝望着我,脸上露出了紧张的神情,口中道:“秦爱卿莫要这么想,身子骨是需要调养的。有事你尽管说。”
“官家,自从绍兴十一年我大宋与金国议和之后,您就将朝堂大权交与老臣,老臣当年曾对您承诺,老臣当政之时,至少十年内不会让宋金再起战端,让百姓再陷战祸之苦。数一数,宋金议和到如今已有一十四年,老臣总算没有辜负对您的承诺。”
“爱卿劳苦功高,朕心知肚明。”皇帝小声道。
“官家,这一十四年,老臣排除异己,利用台谏把控朝局,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到了今日,就连老臣的儿子也已位极人臣,老臣的孙子更被称作是朝中希望。官家,其实老臣一直在等着病退归隐的这一天,一直在等着将朝堂大权交还到您手中的这一天。”
“爱卿何出此言。”皇帝紧张地问道。
“官家,当年岳鹏举一死,宋金马上议和,并且在议和时,金人向我大宋严申:不许以无罪去宰相。老臣知道,官家这些年辛苦。但老臣为了维持议和的局面,不得不集中朝堂的权力,对朝野民间反对议和的所有势力下手,老臣也是逼不得已。当年王安石变法,朝堂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形成党争,祸害一直延续到靖康元年。宋金和议时,朝中也是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但既已和议,就只能统一思想,再做这无谓之争,于国家于百姓没有任何好处。老臣既是朝堂宰相,就不得不做这个恶人,将所有反对议和的势力连根拔起,到了今日,老臣总算可以歇息了。这些话,老臣憋在心中委实难受,今日真的不吐不快啊。”
听着我这些肺腑之言,皇帝红了眼眶,流泪道:“爱卿辛劳,朕比谁都清楚。爱卿要隐退,总要找到能接替你的人阿?”
“官家,朝堂中的大臣们早就替老臣想好人选了,他们心里想着,老臣到了弥留之际应该会向官家推荐自己的儿子。秦熺虽说不是老臣的亲生儿子,但自小在老臣身边长大,与老臣有舐犊之情,您也知道老臣没有亲生子嗣,于私而言,他应是老臣身边最亲近之人。可是官家,朝堂之上,岂能应私废公,老臣对您明言,老臣从未想过让秦熺接替老臣。不仅如此,他和老臣的两个孙子必须致仕。”我斩钉截铁道。
“秦爱卿,何至于如此阿?”皇帝道。
“官家,朝堂里尚未依附老臣的大臣寥寥无几,他们最为反感的就是老臣在朝堂中只手遮天,最经常说的就是老臣结党营私。殊不知,老臣的心里,这一生在朝堂中就只有一个盟友,那就是官家您。”我小声道:“官家,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之间,只有互相扶持,才能稳定朝纲。宋金和议后,官家对老臣深信不疑,言听计从,老臣挟天子之威,令朝中大臣尽数蛰伏。但外有强寇,老臣挟天子之威久了,难免会对皇权有所影响,有些小人就会心怀异鬼。今日,老臣归隐之后,您让老臣祖孙三代同时致仕,会让朝中群臣明白,雷霆雨露,皆为圣恩。只要官家您愿意,就是像老臣这般权倾朝野的大臣,也可随时连根拔起。此举可以震慑朝堂群臣,也可以给接替老臣相位之人提个醒。”说完这句话,我忍不住咳了起来。
皇帝赶忙抚着我的后背,关切道:“爱卿,是否很难受,若是难受,朕可以改日再来。”
“官家,来不及了,您刚刚问老臣心中是否有人选,老臣心中倒真的有个合适的人选。”
“谁?”皇帝问道。
“万俟卨。”我笑道。
“万俟卨,他不是让你亲手贬到归州了吗?”皇帝诧异地问道。
“官家,老臣当年是故意为之。”我笑道:“万俟卨主张议和,老臣退隐之后,由他来当宰相,朝堂可以稳固,不会有大的变故。而且他是老臣贬出京师的,现在官家让他重回朝堂中枢,他心中对官家感恩戴德,日后必会对官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卿,你一片赤诚之心,朕真的无话可说。”皇帝道:“只是让你祖孙三代同时致仕,是否有些过了。”
我缓缓地跪到了地上,含泪道:“官家,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老臣当政这十四年,锋芒过露,已是死罪,如今惟有祖孙三代同时致仕才能平息物议,也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一家老小平安,希望官家成全。”
“好吧,那就依你所言。”皇帝无奈将我扶了起来。
“多谢官家。”我站起身,又忍不住咳了起来。
“爱卿还需放宽心些,朕它日再来看你。”皇帝道。
“官家,老臣体弱,无法远送。”望着眼前这位自己辅佐了大半辈子的真龙天子,我不舍地说道:“请万万珍重。”
我和他都明白,我们这一别,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即使我和他是一生为盟的战友,也已到了互道珍重的时侯。
皇帝忍住泪,转过头走出了门外。
秦熺送完皇帝,迫不及待地跑了进来,面露紧张的神色。
我对他摆了摆手道:“叫你母亲进来,我累了。”
王氏小跑着进入房间,将我扶上床,泪眼涟涟地望着我,我握着她的手道:“我这一生,最为开心的时间,就是没当官之前,和你一起在东京城里无事闲逛的时候,那时候,是多么的逍遥自在阿,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秦桧寿终正寝,终年六十六岁,高宗追赠申王,谥号“忠献”。
开禧二年,宋宁宗下诏北伐金国,四月,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
何谓忠臣,何谓奸臣?
其实,都不过是皇权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全文完结)
后记 1
我一直认为,千百年来,世人崇敬岳武穆,唾弃秦桧。倒不是因为世人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岳武穆,而是害怕自己变成秦桧,所以用唾弃秦桧的方式来警醒自己。
抛去岳武穆的文韬武略,单单是对国家的情怀和逆鳞直言的勇气,世上又有几人可与他相比。
可谈起岳武穆之死,后世中总有些历史学者,说他是不知韬光养晦之道,所以招来杀身之祸。这种说法,又逐渐的在我们这个人人自诩聪明的社会成为主流。
一个于战场上杀伐果决,用计如神,懂文墨,知民心的儒将,又岂会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
他不是不懂,也不是不能,而是背负国仇家恨崖岸卓绝的他不耻而已。
又常有市井之徒,说岳武穆其实可以领着背嵬军打回江南,自立为帝,这才不算愚忠。
先不论此事的可行性,如果岳武穆真的这么做,导致南宋内乱,生灵涂炭,那他与苗傅、刘正彦这类乱臣贼子又有何区别。
岳武穆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他与秦桧最大的区别——秦桧屈从于不可为,想在不可为中跪着寻找一条出路,而岳武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在不可为中站着杀出一条血路!
世人千千万万,扪心自问,又有几人真的敢豁出性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天下百姓,去做那不可为之事。
所以,我写秦桧的大奸似忠自我感动,也写岳武穆的忠肝义胆豪气干云。
成年后,才明白为了生活,就连跪着寻找一条出路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愿你出走半生,回来仍是少年”,只能是年少时镜花水月般的美好愿望而已。
因此,我动笔写这本书。
写于2018年7月28日
后记 2
我于2017年6月开始在简书平台上写文,还给自己取了个很文艺的笔名,叫“文史小郎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不能算是很懂文史。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喜爱历史,温润如玉,敦厚儒雅却又风流倜傥,潇洒豪放,放荡不羁的粗线条男子。
很多同事和朋友知道我开始在简书写文后,都纷纷在简书上关注了我,并且我每次发文,不论文章优劣,观点对错,都会在文章的最后给我点赞,在这里真心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没有你们,也许很早我就弃笔不写了。
到我写秦桧的时候,有些朋友觉得很难以理解,跟我说你为什么要写个奸臣呢,这不是传播负能量吗,而且你一写,居然还停不下来了。
秦桧这篇小说现在已到了收官阶段,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应该把写秦桧的原因告诉大家。
我刚开始写秦桧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用最正统的写作手法写出一个最反叛的历史观点:“奸臣不奸,秦桧很冤”。(到最后也没完成预定的目标,因为秦桧确实是奸臣。)
结果是观点虽说很反叛,手法倒也不正统,估计是小时候经常陪家人看琼瑶阿姨拍的电视剧,差点没把秦桧写成一部爱情作品。
但写到现在,我才慢慢发觉自己写这部长篇小说隐藏在心底的一些想法。
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随着经济的提升,文化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没有呈现多元发展,反而却越来越趋于一致。
很多像“到了三十岁还没月薪10万,你就OUT了”、“到了三十岁你还没找到月薪10万的老公,你就真的OUT了”、“你知道吗?为了省时间,马云每天吃的都是方便面”、“想成为科比,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这类打了鸡血的文章,充斥着各大主流和非主流媒体,通过电脑、手机、电视、报纸和广播各种渠道从精神和心灵上给我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洗脑,导致这个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人心中充满了戾气。只留下了所谓“成王败寇”、“不努力毋宁死”和“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微笑”这样的人生价值尺度。
个人感觉这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不允许少数观点空间存在和没有少数观点发声渠道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充满焦虑,攀比,无比心累的社会,所以这个社会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自杀率也越来越高。
所以我写秦桧,从网上、书上去搜索人们用来描述秦桧是奸臣的事例,然后用自己的思考替他安排一个个合理而又忠义的理由。
写到现在,我不敢说自己很成功,但至少我觉得我没有失败。关注我的粉丝量从写秦桧前的不到200个变为现在的13000多个,简书平台也授予了我“简书优秀历史作者”的绿星标签。
而秦桧在我笔下也慢慢成为一个忧国忧民,苦心孤诣的忠君之臣。
我就是想用这样一个有着最反叛观点的历史小说来告诉大家:同样一个人,干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所以说在这世上,别人怎么想,大家怎么想,跟你自己怎么想,其实真的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因为大家所处的立场和所拥有的条件都完全不同。
说句不好听的,马云吃不吃方便面和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关我鸟事,而老子到了三十岁还没月薪10万或者老娘已经三十岁了还孤身一人,全部真的算OUT了,又关你鸟事,有没有必要整天在那铺天盖地的危言耸听。当然,这句话怼的人里面不包括真正关心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他们的存在是我们生命之中最大的幸运。
如果大家在看了这篇小说后能觉得“诶,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秦桧也算用心良苦。”,那我想我这篇小说就算没有白写。(事实上作者写得也很辛苦,从小就喜欢岳武穆和岳云,憎恨秦桧,写到最后经常在文章里让秦桧共情岳武穆,也算是写作时的一种心灵解脱。)
在书上看到“文以载道”这四个字,我想载的道就是希望大家再次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各种“OUT”了的言论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这些言论是否站得住脚,还是那些鸡汤标题党在那瞎逼逼。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用心过好每一天和无所事事过一天其实并无本质上的高低之分和贵贱之别,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对人生的选择罢了。
人该如何度过一生,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用一句现在已然烂大街的说法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不管是用心过好一生还是一辈子碌碌无为。
也许你不相信,我一位曾经非常要好的初中同学,在临近毕业之际,在我留言簿上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居然是“无所事事逛大街”七字。现在回想起来,年少时的洒脱之情,跃然纸上,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有时想想,活着本身就已经让人雀跃不已,又何来那么多的哀愁烦恼,贪嗔痴恨爱恶欲呢?
在文章的最后,念一首宋朝诗人释绍昙的古诗与您共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写于2028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