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我上师专时,寝室里流行按年龄排序来代替喊名字,这样的方式在我看来是极好的,因为对于我这样的记名困难户来说记序号比记住名字简单。
“老五”这个称呼就是这样来的,不过与喊她“朱红梅”这个名字相比,我更喜欢喊她“老五”,因为每次喊“朱红梅”这个名字的时候,我都觉得很陌生,而喊“老五”这个名字的的时候感觉却是亲切和温暖,我想这就是心理作用的原因,因为“老五”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已经有了心理基础。
这是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最早读这本《心理抚养》的是老五,她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而我一直跟在她后面读她的文字,长期的追文也让我形成了依赖,我不再想着去读书,而是希望老五能“替我”读书。
第17期的读书分享我终于成功邀请到老五讲书,她本来想分享另一本书,结果被我“骗”到了这本书上,我这样做自然是有私心,一方面是我自己读的很浅,另一方面我原来提过这是老梁读书会的共读书目,所以我必须对此做一个总结。
书中的很多理念,比如“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成年人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等等,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书中有很多的观念或者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出困局,学会更好地去抚养孩子的同时也完成自我心理的救赎。
心理学家李玫瑾在此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我们都有过养育孩子的经历,但是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外在养育,比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等等,我们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等,我们很少能看见或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当然这一切源于我们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说我们并不知道心理抚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却往往“误入歧途”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老五在讲此书的时候,她并没有依赖书中的理论,而是用自己内化的感悟来解读此书,我必须佩服她的果敢,因为她的这本书在我这里一直都没有机会还给她,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发挥,她已经把这本书变成了她的思想理念。
她的分享中最打动的我是她对孩子的心理养育是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的,她是有备而来,而且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点比我们大多数人不仅做得早,而且做得好。
备课,老五不管是做父母还是做老师,她都拿出最认真,最负责任的态度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这一点让我感到惭愧,因为我更多的是一个事业型的母亲,我会为了班上的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承受更多的委屈,这或许是我们多数老师都走过的一条路,我们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早期心理需求,最可怕的是而我们认为这是无奈而不是错误,因为亏欠,我们总是习惯用物质给孩子做出弥补。
但是很多人到了成年后发现,自己经常被某种心理问题困扰,甚至会影响生活或工作。我们必须知道人早期的经历会变成潜意识,有些经历我们似乎没有记忆,但我们的身体会有记忆,它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活动,因为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得与失就是这样,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让孩子为我们的得到买了单,所以在后期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又不得不修正与弥补自己的错误。
想想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姥姥家居住,而且我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所以我们几个孩子都是在父亲的巴掌下长大了,所以我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一个孩子,最可怕的是我也和父亲一样会出现极端化或容易冲动。
老五在分享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在她的引导下又再次读这一部分的解读,就如书中所说“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人的脾气与出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比如孩子醒了哭喊,可是父母并不有及时关注他,甚至认为哭可以长劲!在比如父母性格暴躁,做事粗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做不到平和。
我们都知道童年的伤需要一辈子来治愈,所以我想说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矫正专家,家长不能回避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与花钱多少没有关系。
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我们要关注孩子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同学关系如何?有没有烦恼?有没有被欺负……孩子的成长就像树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我们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当然成倍的付出不是金钱而是我们欠下的亲情。
老五说一个人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她给出的案例中犯罪人非常残忍,但是正因为他们心里尚有一份情感,一个为了儿子,一个为了母亲,所以他们都在关键时刻停止了杀人,所以对人最有力、最无价的控制力就是情感。
我们做母亲的虽然照顾孩子很累,但是我们会发现孩子也是最依赖我们的,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是“慈父严母”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是最正确的,因为孩子对母亲有依恋情感,所以我们批评教育孩子比父亲更有权威和力量。
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出来的。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有两次“恋”:一次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他对抚养人的依恋;另一个是成年初期,他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爱恋。
我们家长要特别重视在孩子早年培养他形成一系列好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早年一直不离开他,陪伴在他身边,及时发现问题,随事随时教育纠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观念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恒久,甚至可以进入潜意识的状态。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我们要做到言传身教,给孩子正确的引领。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全社会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备备课,补补课,我们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感谢老五的分享!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