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指南》“健康”领域
生活习惯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误区点拨』
常见误区
现象:“家里就一个小孩,不知怎么教,教了孩子也不听,到幼儿园让老师去教吧!”“幼儿园这么多孩子,教不过来,让家长回家教吧!”诊断:在有些家长眼里,“幼儿教育”成了“在幼儿园里的教育”。一些教师,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家庭。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经历着感知、重复、内化、效仿、成型的教育过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
迷津指点:
幼儿时期是最善于获取的时期,父母及家庭成员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幼儿首先是从家庭和父母中得到教育的”,“个性主要是在幼儿时形成的”,“家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家长应关注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比如,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学习,克服随意性,提高科学性,掌握好的方法,发挥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锻炼身体”的主张,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
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如: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体育活动。和幼儿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