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的问题及论据既是哲学的,同样也是科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泰勒斯既是哲学家,同样也是科学家。
那么,“哲学”与“科学”区别在哪呢?大致地说,哲学可以区别于其他四种活动:创造性写作(文学艺术创作),实验科学,形式科学(数学、逻辑学),神学(宗教)。
无论哲学家本人是否同时也从事上述四种活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总是有以下不同:
1 与创造性写作不同,哲学应当做出谈得上“真”或者“假”的断定,无论哲学家本人站在何种立场、处于何种角度;
2 哲学虽然也要从实际经验出发,但它并不严格依赖于实验的验证,而且哲学中的有些概念也无法使用实验来验证,比如上帝存在、灵魂不灭、意志自由等;
3 与形式科学相反,哲学必须不时地对自己理论体系的预设原则进行反思,而对于数学来说,1+1=2是铁律,不接受任何反思、反驳;
4 与神学相反,哲学并不存在不可质疑、不可推翻的教条,如果经过反思后,发现原来的预设不合理,是可以、也是应该推翻的。[注]
[注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形式科学与神学好像都存在某些基础原则不可质疑,那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可质疑即是“信”,但形式科学是理性思维所依赖的工具、方法论,是一种“证信”;而神学则是一种“迷信”,它是反对理性的。
另外,根据数学、逻辑学的发展史来看,它们的理论体系是可以被推翻的;而神学则不允许自己被推翻。]
泰勒斯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对“水”的各种实验的,就此而言,我们说他也是一名科学家。
不过,由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刚刚“睁眼”看世界,对世界的相关知识积累有限,还并未分化出科学等知识分支,所以当时的“哲学”其实是所有知识学问的一个总称。直到17世纪末,牛顿也还是把我们现在所称的“物理学”叫做“自然哲学”(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泰勒斯学说对于科学的重要性是极高的。既然他断言“万物是水”,那么万物变化的规律便都可以通过研究水的变化而得以说明。
水,无论如何都不是神秘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我们普通人所熟悉的、可以经常看到、感知以及使用的东西。
从后来科学的诞生及发展来看,泰勒斯的这一断言确实为科学研究铺平了道路:研究者们可以先提出水将如何变化的各种假说,然后再通过对水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实验,从而最终验证自己的假说中,哪些是真,哪些不是。
这便意味着,水,乃至宇宙万物,都是可以理解的。宇宙——哪怕是它最偏远的角落——是可以被人类通过某种手段(比如科学研究)探索之后而理解的,这才是“万物是水”这一断言最具有革命性的地方。
用否定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哪怕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或者魔。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便是“宇宙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万物是水”这一断言,完全可以说是人类理性开启征服宇宙之旅的发令枪声。这便是为什么泰勒斯被称为“哲学与科学之祖”的原因,他把“人类理性”这道光引入,人类思想从“神话思维”进步到了“逻辑思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当然,以上的说法是有些简单化、戏剧化了。
因为“神话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转化,并不是在某一时刻由某个人开启的,也并不是单向进步而没有发生过逆转倒退的。
即使到了科学昌明的现代,我们也不能说“迷信”的“神话思维”已经全部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彻底清除出去了。
更何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神话思维”并非是一种必须被清除的“原始”思维方式,如果使用得当,它反而是一种真正正确的理解手段。
当我们说泰勒斯是第一名科学家、科学是由古希腊人奠基之时,我们并非说泰勒斯或者其他古希腊哲学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多于其他古老文明。
古希腊人真正的贡献在于,他们确立了如下研究原则:
首先提出一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理论,依靠此理论我们能够获得普遍真理,并且这些真理也要经得起相反论据的质疑与考验;
而理论所依赖的论据也并非是一堆孤立的知识碎片,因为这样的碎片在神话传说中也处处可见,这些论据必须有条理的、体系化的,并且可以为经验所反复验证的。
我们并不打算对泰勒斯做更详细的讨论,他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并未完全摆脱神话的影响,“万物是水”这一断言从逻辑上也并非没有漏洞。
“万物是水。元芳,你怎么看?”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