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想必这个题目许多人都不陌生,而它的来源《中庸》大多数人都熟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之,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
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中庸里面所强调的修炼中庸之道或者修炼儒家德性的五个步骤,五个台阶。
这里的博,博学多才,广博。审问的审是比较严肃的比较,比较严谨的,一点细节也不能落下的意思。慎思的慎,是谨慎,周密的意思。明辨的明是清晰明明白白的意思。辨是辨析的意思,辩论的意思。就是说要清晰明明白白的辩论。最后一个是笃行,笃的甲骨文。下面是一匹马,上面是一个竹子图。相当于是套在嘴上的一个套子。过去的古人需要用马来打仗或干活。而在嘴上套个套子是为了不让它乱吃东西,如果要吃东西的话会停止干活,或者效率很低。
这个文章中出现字最多的是弗。弗的甲骨文是是把两根棍子用绳子捆在一起。事实上是过去把行军打仗的武器捆在一起,本来需要用手拿起来的武器现在却用绳子捆起来证明现在是不打仗。所以在这个文档中的弗就是不的意思。第二个出现最多的字是措。错就是手足无措,手足无措也就里面的措字,也是摆放放置的意思。
所以第二句话的意思。要么不学,如果你学了又没有学会,就不能把它放在一边不管。第三句话呢,顺着这个意思就可以知道。要么不问,如果问了还不知道的话,就不能给它放在一边,不管需要接着去问会。有弗思就是要么不思考,如果思考了,但是没有思考会,那么就不能放在一边不管。下一句话意思也差不多。就是要么不要去思辨,如果思辨了还不明白。就不要放在那里不管。下一句话就是去行动了,但是不能够目标专一,那么就不要放在那里不去管。
学,问,思,辨,行是很难做到的,理由就在于后面那一句话。也是我们母亲经常给我们说的话。就是别人别人付出了一分的努力,自己要付出百分的能力,别人付出了十分的能力。自己要付出千分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程度要比别人多十倍。
最后一句话有一个虽柔必强的强。这里的强和南北之强中的强是有关系的,这里的强是南方的强因为前面说了,虽柔必强,就因为有一个柔字,而南方的强不像北方的强那样是武力。
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向内,是成己,而笃行之是成人,是向外的。
而内和外其实不是割裂的。因为孔子就可以做到内外兼得。而且是互相联系可以贯通的。越小的时候比较侧重于内。要内修,然后慢慢的长大了。就开始向外了。就可以把仁心推到外在。内修和外推和太极图差不多,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