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爱之,能勿劳乎?”
【华杉讲透】:“「劳」是劳苦之事。爱他,能不教他劳苦吗?这是孔子所言。张居正说,爱他,必须为他的将来着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禁其娇奢,淫逸之行,责之以忧勤惕厉之事,不可姑息溺爱,反而误了他的前途。”
《华杉讲透论语》:“反过来,如果我是为人子者,就不要怕劳苦,父母让我劳苦,那是爱我。我若怕劳怕苦,就是不自爱。”
今天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今年给女儿写的信《你吃你的苦,我吃我的苦》,也让我想到了看《泳者之心》中的一个画面,父亲和姐姐站在船上看着海里的特鲁迪在穿越英吉利海峡过程中遇到的一切,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远处望着,特鲁迪回头的时候能看得到他们的存在。
特别是自己离开家乡出来工作的这几年,我深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用心良苦之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不可能陪伴/保护自己一辈子,纵使父母再怎么爱我,总有一些事情必须我自己独立面对,我需要长出应对这些场面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放心。在这个过程,他们能做的就像特鲁迪的父亲和姐姐一样,在身后的船上望着我前行、护航,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支持。影片中特鲁迪跟领航员说,在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过程中,无论情景多么危险,都不要主动救她。她这句话的用意就是在提醒领航员,穿越的过程,会遇到一些情景,她父亲可能会不忍心或是担心她的生命危险,想帮她。这是父母的爱,对于父母来说,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孩子吃苦。
当我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发现,没人让着你,没人袒护你,而且社会规则多数情况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如果没有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炼就出迎接挑战和变化的心态,无法在社会这个场景中生存下去。
劳苦的过程是磨练心性的过程,也是长出能力的过程,更是拥有主动性的过程。还是要正确理解儒家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是钱多、事少、轻松就是好,这种事情的可替代性很高,很容易「受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