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华杉讲透】:“孔子赞叹:‘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天就吃一箪食,喝一瓢水,住在窄小的破房子里。换个人,早就不胜忧愁苦闷,颜回却仍然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是儒家的价值观。贫穷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不为贫穷而焦虑,能做到内心强大、安心静气,不改自己的原则,不改自己的追求,不改自己的计划和节奏,不影响内心的安定和快乐,这就要靠修养了。
“我们总是在物质上没有安全感,追求‘财务自由’,有多少财务才能自由呢?绝大多数人终身也达不到所谓‘财务自由’。少部分自以为达到的,随着财富的增加,维系自己生活方式需要的财富会越来越多,钱越多,月担心以后没有怎么办。财务自由是个伪概念,财务无自由,往往是刚刚得到,就马上失去了。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刚刚得到财务‘自由’,快乐就失去了,就焦虑了、抑郁了。为什么呢?因为一直追求财务,财务有了之后,就没追求了,没意思了。”
“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无知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
结合自身的经历,我体会到,“目标”和“志向”是一个逐渐聚焦和清晰的过程,它一开始只是一个大的方向,是通过做的过程的“感受”逐渐体会到的。当一件事做的很爽、很感兴趣、很上瘾的时候,这个事情基本上就跟自己的志向有很高的贴合度了。
我之前一度因为没有人生方向而感到焦虑、不安和苦闷,特别是当众人都选择稳妥的职业的时候,我清晰那些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非常痛苦,直到去年我渐渐地放下对外部世界的挣扎,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志向上,去探索的时候,整个过程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满足和快乐。虽然做这些事情,看起来很“没用”、“没价值”、“没意义”,但就是乐此不疲。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从焦虑不定,逐渐地变得强大笃定。虽然还会被外界的声音影响,比如,他人会用物质来衡量/评价我。我现在一方面理解了他人的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当我的内心逐渐变强的时候,这些“噪音”已经不再成为困扰。物质总会有的,虽然我现在想不出它们会从哪里来。
我现在每天早上逐渐地体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快乐。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体会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真的很快乐。
华杉老师这里的解读让我理解,“安全感”分为好几个层面,物质层面、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志向其实是精神层面的安全感,这个其实也是「安全感」这个循环中最大的齿轮。当内心感到踏实和安全的时候,也就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和物质层面不安的影响。因为有志向,有自己的节奏去做自己志向的事情,本质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
这也就是华杉老师提到的“不为外物所移”。沉溺在志向的事情上时,总会有人过来泼冷水,或是投射一些自身的想法。这些“噪音”在一开始时蛮影响人的志气,这也正是修炼的过程。做志向的事并不是做给谁看或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实践自己的志向,越简单越好。
去年听小马宋老师引用过一句话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于与问题相邻的、更高一级问题的解决。”
后来,我才渐渐地明白,寻找到「志向」,是解决财务自由和身心安全更高一级的问题。也就是说,「财务自由」是实现志向的结果,并且实现志向的人是不担心财富的流失的,因为这些人有能力也有本事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这种富有是内在的,是精神层面的,是“难以言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