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1、改变人们刷牙习惯的广告文案,具体是如何做的?
2、其原理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3、如何应用在广告文案上?
4、案例详解,产品如何才能改变我们的习惯。
全民刷牙的习惯是怎么来的?
是靠一个牙膏品牌形成的,这个品牌叫白速得(Pepsodent)。
01 白速得改变人们习惯
1919年,白速得牙膏在霍普金斯(被誉为最强文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大规模投放广告。
白速得促成刷牙习惯
到1930年,远销至中国、南非、巴西、德国等52个国家,用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进行广告宣传。
“第二次的醒悟,是看见Pepsodent的广告”
——1933年12月1日,林语堂在《我怎样买牙刷》(原载《论语》第30期),就写到了白速得。
在「白速得」出现之前,只有7%的美国人在药箱中备有一管牙膏。霍普金斯的广告风靡全美10年之后,这个数字攀升到了65%。
此时,民意测验表明,刷牙已经成为大半美国人的日常习惯。霍普金斯让刷牙变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当然,霍普金斯也赚到超过100万美金。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3000万美元,1.9亿人民币)。
刷牙这种强烈的习惯,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白速得的做法
霍普金斯翻看牙科资料后,发现了牙菌斑,他将这层牙菌斑称为「垢膜」。他决定把牙膏宣传为一款美容产品,专门去除牙齿上蒙着的垢膜。
但在霍普金斯之前,很多牙膏也承诺能够去除牙齿的垢膜,并能提供美丽洁白的牙齿,但这些广告都没有奏效。
比如谢菲尔德博士的泡沫牙膏广告里:
「这种配方的成分,特别为防止牙垢在齿颈周围聚集而设计,可以清除牙齿的污垢层」,而白速得牙膏是在这之后才出现的;还有这则广告:
「你牙齿白色的珐琅质只是被一层垢膜隐藏了,散拟妥牙膏能很快去除垢膜,迅速恢复你牙齿原来的洁白亮丽。」另外一则广告声称:
「甜美的微笑是否有魅力取决于你牙齿有多美丽,美丽如绸缎般光滑的牙齿,往往是漂亮女孩魅力四射的秘密,请快使用S.S.美白牙膏吧!」
使我们养成刷牙习惯的白速得牙膏,跟这些广告有什么不一样?
翻开一篇白速得广告就可以看到:
「只要用舌头舔舔你的牙齿,你就会感觉到一层垢膜。它令你的牙齿看起来颜色不佳并引起蛀牙……‘白速得’能赶走垢膜!」
白速得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提出问题。
问题必须得明显,不明显的问题,消费者不想去解决。
霍普金斯首先是确定了显而易见的问题:牙齿颜色不好看以及蛀牙。这两个问题是如此明显,大家都想要解决它。
第二步,提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要让问题的成因明显,也就是让消费者能轻易验证出这个原因。
牙齿颜色不好以及蛀牙的原因是什么?
白速得宣传成因是:垢膜。跟其它广告不一样的是,霍普金斯让人们非常容易就验证了垢膜——用舌头去舔牙齿。
垢膜普遍存在,不可能被忽视。霍普金斯找到了一种长期存在又容易的验证,因此一则广告,就成功地让人们自动配合。
但是,牙齿变得漂亮并不是一两天刷牙就能形成的,有的人坚持刷牙几十年都达不到。
那既然宣传的效果达不到,又如何能让人们坚持刷牙呢?
第三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感觉有效」。
不是产品立马有效,而是消费者能否「感觉有效」。
1)与其他同时期的牙膏不同。
与其他同时期的牙膏不同,白速得牙膏里面加入了柠檬酸,还有薄荷油以及其他化学物质。
2)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
白速得牙膏,用这些成分制造出的牙膏味道清新,还有另一种预料之外的效果。那就是能够让舌头和牙龈,感觉到凉丝丝的刺激感。
3)这个凉丝丝,起什么作用?
白速得取得成功后,竞争对手立刻寻找其中原因。
对手发现,消费者如果不记得有没有用白速得牙膏,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因为嘴里没有那种凉丝丝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消费者就觉得口腔不干净。
4)消费者把凉丝丝等同于刷干净。
一旦大家都渴求那种凉丝丝的感觉,一旦他们将这种感觉等同于刷干净,那么刷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在发现这个秘密后的今天,现在的产品,又是如何让消费者形成习惯的?
02 验证产品有效
白速得告诉我们,证明产品有效,能让消费者形成习惯。
那,如何证明产品有效?
给消费者证据,让他们自己验证「产品有效」。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牙膏都含有这些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唯一的功能,就是让你的嘴巴在刷牙之后留下证据。
1、凉丝丝的牙膏
现今,欧乐-B和佳洁士儿童牙膏的品牌经理特蕾西·辛克莱尔说:
「消费者需要一些信号告诉他们这种产品是有效的。
我们可以随意调整牙膏的口感,可以是蓝莓味、绿茶味,而只要有那种凉丝丝的感觉,大家就觉得牙齿刷干净了。
这种刺激感并不会让牙膏的效果更好,但可以说服大家牙膏有效。」
2、沐浴露、洗衣液以及牙膏的泡沫
品牌经理辛克莱尔说:
「泡沫是一种巨大的证据。
洗澡用的香波没有泡沫,但是我们加入了起泡的化学物质,因为大家每次都预期自己在洗澡时会有泡沫。
洗衣液也是同样的道理,还有牙膏,现在所有的公司都在牙膏里加入了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目的就是增加牙膏的泡泡。
这东西不会让牙齿更干净,但是使用的人在嘴四周出现一堆泡沫时会有更好的感觉。
一旦顾客开始预期牙膏会出现泡沫,习惯就形成了。」
3、分时打折的生鲜店
钱大妈同样。「不卖隔夜肉」只是个说法,消费者并不相信。
如何才能让消费者相信?给出证据,「分时打折」。
而且把验证条件一一列给你看,好让你在购买过程中,自己验证:
03 为什么是验证
为什么广告乃至营销中,都需要验证?
广告和营销,跟其它信息传播方式不一样。像新闻,跟你没有关系的,只管吃瓜就好。
而营销呢?对消费者来说,不但要付出自己的血汗钱:
——还要肚子里吃下它宣传的产品;
——还要贴身穿它宣传的产品;
——晚上还要盖着它宣传的产品睡觉;
……
你不信任它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
既然如此需要信任,那,营销怎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呢?
可以先看看,生活中,哪些是我们信任的。
最信任的科学
首当其冲就是科学。而且,科学还是最值得我们信任的。
科学的信任来源于哪里?唯一信任来源就是,可验证。
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到底有没有这么远?没有人去验证。
但是科学不一样。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
什么时候成为科学真理的?
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位置的时候;
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成为了公认的科学真理。
被信任的关键
以我们息息相关,能入肚的「吃」为例:
1)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刚能动的小孩,看见什么都往嘴里放,这是验证能不能吃;
我们呢?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是父辈们一辈一辈传给我们的。
但是,父辈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唯有验证。
2)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呢?
源自于我们自身的验证。
有的人就不爱吃辣,有的人偏偏对臭味情有独钟,有的人爱吃蔬菜,有的人就爱吃肉……
就像幼儿园小朋友,你一个劲告诉他蔬菜好吃,他是怎么做的?
他尝一口,呸,吐出来。你说的不算数,我验证了的才算数。
3)其它信息呢?
一件事被信任的关键,同样是可验证。
如果你所在的市区,有了这条新闻:
而经常打麻将的你,怎样才会信任这条信息?
——首先,会验证信息来源,看看可信与否。如果只是小道消息,根本不会理会。当确定信息来源可靠时,才会继续进行下一步;
——其次,跟「麻友」或麻将馆老板核实,小区麻将馆到底关没关;
——最后,当多方求证,确定麻将馆关闭后,你才接受了这条信息。
营销更需要验证
那营销呢?当然更需要验证这个手段,来增强信任。
就拿支付宝的推出来说:
最开始,电商并不被消费者所信任。
难以信任的就是:
——买家下单付款后,商家会不会发货?
——商家发的货,万一买家不满意呢?
如何解决?
淘宝2003年5月上线,不到半年时间,于10月就推出了支付宝服务。支付宝的推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买家下单先付款到支付宝,然后商家发货,当买家收货验证并确认满意后,支付宝再付款给商家。
支付宝如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让消费者去验证:
——货到了没有?消费者自己判断;
——货满不满意?消费者自己判断。
那在营销中,验证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04 营销中的验证
我们生活中,能看见这样的一幕:
1)卖菜刀。
十字街头,一位小贩在卖菜刀。各种肉、菜,都被他像切豆腐一样切了下来。最神奇的是,砍钢管也不会卷刃。当然,价格也十分公道。
2)试刀。
有几位看客,纷纷凑上去,拿起了刀试着切肉,果然好切。又去砍了砍钢管,还是没有卷刃。于是买下手中的刀。
3)围观者。
看见这么有效,更多的围观者开始购买。
这就是一个验证过程。
1)小贩怎么想的?
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信息,「我的刀比其它家的好,锋利而且耐用」。
如何证明?切肉、菜,砍钢管。
2)去砍钢管的消费者是怎么想的?
他们需要了解,「到底有没有这么好」。
如何了解?按照小贩的示范,自己验证。
3)其它消费者怎么想的?
他们也需要了解,「到底有没有这么好」。
如何了解?通过其他购买的人。此时,不需要自己验证了,因为已经有其他人帮他验证过了。
营销也是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
产品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需要示范「如何验证」。如果不能做示范的,就要给出验证的条件,方便消费者自己去验证。
如果卖刀的小贩,一个劲的夸自己刀好,但就不去验证自己的刀如何好,你会购买吗?
——产品需要给出验证的条件,让消费者自己去验证。
如果是你作为消费者,被小贩阻拦,无法去验证这把刀时,你会购买吗?
——当消费者能验证这个条件时,他才会购买。
如果是你作为消费者,除了小贩以外,没有其它人能验证这把刀时,你会购买吗?
——当消费者通过其他人,能验证这个条件时,他也会购买。
那,如何才能达到验证呢?
05 如何达到验证
比如,
你们出了款新果汁,给出的验证条件是「好喝」
这就不是个正确的验证条件。
请问,消费者如何衡量是否达到「好喝」?
——是稍微甜一点的好喝?还是稍微酸一点的好喝?
——是浓稠一点的好喝?还是不太浓的好喝?
——是带果肉的好喝?还是不带果肉的好喝?
好喝,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它的定义也不同。
既然无法衡量,消费者也无从得知果汁到底是不是好喝。不能判断是否好喝,消费者又怎么会去购买?
那么,如何设定一个正确的验证条件?
可衡量
可以被衡量时,才能被验证。如何做?加上可衡量的维度。
支付宝在最初,可衡量的就是「收货满不满意」。维度有两个,快递送得好不好?产品满不满意?
饮料的「好喝」,如何才能衡量?
当加入「含有果肉,所以好喝」后,好喝就可以被衡量。
因为有没有果肉,消费者自己就可以验证出来。至于是不是真的好喝,就看消费者是否喜欢「含有果肉」的果汁了。
当这个「可衡量」具体到广告中,该如何做?
06 广告如何做验证
在白速得的案例中,广告做验证的步骤,有三步:
第一步,提出问题。问题得明显。
第二步,提出问题形成的原因。成因要便于验证。
第三步,解决问题。要容易验证产品有效。
但是,如今的环境又不一样了,信息大爆炸。那时候人们看报纸,也看杂志,信息就可以长一些。
现今广告时间较短。一般都是15秒的广告,有时候也就一句话的功夫。无法用这样三步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简短说出解决方案。
而真正需要详细给出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在电商的描述页及其他软文中。
简短而有效的方案
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要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就要在消费者的购买理由上,加入验证条件。
可以是,提出问题
要验证的就是,使用产品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来不及吃早餐,喝营养快线」
需要解决的是,来不及吃早餐。如何验证能不能解决?喝一瓶试试,看看能不能解决「没吃早餐」。
也可以是,不提出问题,直接给出答案
如何验证呢?使用产品后,能否按答案内容进行验证。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
隐含的说法是,我们手机充电更快。产品如何去验证?按广告给的结论去验证,看看是不是充电5分钟,能打2小时电话。
验证条件不明显时
有些验证条件并不在字面中,而是隐含在整个句式中。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
「经常用脑」,喝十个核桃也解决不了。这本身就不是产品能解决的问题,除非你不去学习了,不去想事情了,才能真正解决「经常用脑」。
而「多喝六个核桃」呢?由于缺少衡量的目标,则无法验证。
如何才能验证?
只有看完整个句子后,才能知道:
在「经常用脑」的前提下,「六个核桃」的暗示就是,「用脑过多,需要补脑」。
而如何验证呢?多喝,看看能不能补脑。
类似这种,验证条件不明显的广告,写文案过程中,就要尽力去避免:
尽量选择把条件给明显。特别是当你无法分辨,广告究竟能不能验证的时候。
因为,验证条件不明显的时候,你做的广告很容易无法验证。
比如,
「经常用脑,多喝XX茶」
很多人会认为,既然「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都可以,那么「经常用脑,多喝XX茶」也可以。其实不然。
因为在「经常用脑」的前提下,「核桃」天然带有「补脑」的隐形提示。
而变为「经常用脑,多喝XX茶」时,你就不知道这个茶能干什么。
能缓解用脑过多后的疲劳,还是能提神醒脑?这个茶并没有说明白,消费者自然也不会知道。
只有加入说明,说明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时,广告才可以被验证。比如,「经常用脑,多喝XX茶,提神醒脑」。
「饭后来一瓶,XXX」
消费者也会摸不着头脑,这个产品到底能干什么。
帮助消化,还是润肠通便,或者养胃护胃?
当把条件给明显后,比如,「饭后来一瓶,XXX,消化好」时,消费者就知道,如何去验证产品了。
「经常大鱼大肉,来瓶XX」
消费者并不知道如何去验证。因为「经常大鱼大肉」这个问题,产品并不能解决。
产品无非也就是解决「助消化」、「去油腻」等等。「经常大鱼大肉」这个问题本身,却无法解决。
当把条件给明显后,改为「经常大鱼大肉,来瓶XX,解油腻」时,才能去验证产品。
验证哪一方面
广告被验证的前提是,给出验证条件。
但是,哪一方面给出验证条件会比较好呢?
——提出问题的广告,验证的条件,就是产品能否解决此具体问题。
——不提出问题,光给出答案的广告,验证此具体答案即可。
下图会直观看出差别:
1、提出问题的广告
购买产品的理由,就是去验证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其关键是,问题要明显。要使消费者立马能与生活联系。
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
困了累了喝红牛;
黑白调儿童桌椅,坏习惯,一调就好。
2、提出答案的广告
购买产品的理由,则是验证答案,是否如广告所说。
其关键是,答案要明显。消费者验证此答案要容易。
白加黑治感冒,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
农夫山泉有点甜;
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谈。
3、一个反例
比如,口号式的广告:
「天天喝XX,心情好」。
这种没有具体结论,也不提解决问题的广告,你会选择吗?
那些又不给具体结论,又不说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产品,消费者很难去选择。
那,具体到某一个产品,如何才能形成习惯呢?
07 产品如何形成习惯
产品如何才能在文案的帮助下,形成习惯?
既然提到了六个核桃,那就说说它,为什么销量老提不上去。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
虽然这句广告语,帮六个核桃拿下了最高60、70亿的销量,但是销量始终无法寸进。为什么?
1、饮料也需要「凉丝丝」
刚才一直在讲的,验证。
跟白速得牙膏一样,补脑也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到效果的。
那六个核桃的「凉丝丝」在哪里呢?看不见。
反过头来看,红牛和王老吉。
1)喝完红牛会不会马上提神醒脑?
有可能。特别是其独特的口感,会让你「感觉更有效」。
2)那王老吉呢?会不会让痘痘少一点?
不一定。但其独特的中草药口感,再加上冰冰凉的感觉,也会让你认为,嗯,有可能会降降火。
3)六个核桃呢?
口感跟其他产品有本质上的差别吗?能让消费者马上能「感觉有效」吗?并没有。
再来看看,都需要验证吗?
4)最简单的,农夫山泉。
如何证明自己跟其他水不一样,是山泉水?
「有点甜」。山泉水嘛,肯定比其他水要甘甜一些。不信?你喝了试试。
六个核桃口感缺少的,就是消费者「感觉有效」。
2、与经常性场景联系
还有一个。
刷牙习惯不仅靠「凉丝丝」的感觉养成,还得有常见的场景联系。
刷牙一般是什么时候?
睡觉前,起床后。
当刷牙与经常性的习惯动作,联系在一起时,这个产品才能培养成习惯。这也是为什么益达强调,「饭后嚼两粒」的真正原因。
1)红牛有没有这样强烈的场景?
当然有。最开始,红牛主打哪里?
开车一族,特别是长途车司机。
嗯?其他人也容易犯困啊,为什么不是主要对象?
司机跟他们不一样。属于犯困里面,最容易出事的人群。相比较其他人,他们最需要及时性的提神醒脑。
开车的司机多不多?多。
怕犯困的司机多不多?越来越多。
2)王老吉呢?
最开始,主攻餐饮,特别是火锅以及川湘菜。
进餐馆是不是经常性的动作?当然是。
吃火锅和辣的菜时,怕不怕上火?当然怕。
王老吉销量呢?当然好。
王老吉在当时饮料不注重的餐饮渠道,撕开了一条口子。但也多亏王老吉教育,现在很多饮料越来越注重餐饮渠道。
看看现在的广告,可乐也在围绕餐饮场景了。为什么?
他们销量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扩大销量,还得联系场景。
哪一个场景销量大,它们并没做好?
广告上告诉你了,吃饭的时候。
3)农夫山泉呢?
等等,他们倒是有了场景,但是农夫山泉并没有关联到场景,为什么照样销量那么大?
喝水,本身我们就有很强烈的习惯,使用场景也很多。有多少年了?
从人类进化到现在,都在喝水。
农夫山泉切原有「喝水」的蛋糕就可以,消费者会自动联系场景。
而红牛、王老吉这些新型的饮料呢?则必须主动联系场景。
做得好的还有谁?当然是最初的「来不及吃早餐,来瓶营养快线」。
4)六个核桃欠缺场景
六个核桃在饮用中缺少的,就是关联经常性的场景。
有人会说,六个核桃也在联系场景啊,广告上都有,什么学生、白领、老人。
其实,这些都是泛泛的场景,并不具体。企业都没有提出具体的场景联系,消费者更不会去主动联想:
——嗯,我是学生,就应该一天到晚,随时喝六个核桃。
3、哪些产品要联系场景?哪些产品不需要?
1)哪些产品不用联系场景?
比如,米饭和馒头。这些已经是千百年来,国人的习惯。
做米和面粉的生意,基本不用联系场景,只要做出可验证的差异化就可以。
2)哪些产品需要联系场景?
比如,面包。虽然已经有一些习惯,但还不是大规模习惯。所以,最好还是联系场景。
联系哪个场景更好一些?
自然是早餐。做早餐面包的生意,体量是最大的。
3)还有哪些需要联系场景?
有一定份额,却上不了量的饮料,都需要联系场景。包括,元气森林的苏打气泡水。
有一定销量的产品,场景化会更好培养消费者的习惯。
(完)
参考资料:
——《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美)阿瑟·舒尔茨、杰弗里·库鲁圣
——《习惯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美)查尔斯·杜希格
——《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美)克劳德·霍普金斯
——《淘宝简史:改变中国的十五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