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老师在《中华经典十三讲》中讲到:“仁”作为人类所有美德的总和,是一个达到一定境界后呈现的状态,根本不是一个僵化的定义可以涵盖的,是一个修到一定程度的人呈现的活泼的状态。
因此,“仁”不是类似有爱心、善良、包容、理解这样的简单概念,而是一种用智慧圆融的心,去应对纷繁杂芜的世间万象的状态;所谓“一心应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颜回和子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当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什么孔子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因为颜回和子贡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颜回个人修持比较好,但是家境贫穷;而子贡很会经商,在商业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因此,孔子对颜回说:“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时刻不要忘记克服自身缺点和欲望,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这就是“仁”;而对子贡说:“作为比较成功的人,决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小收入和小幸福,一定要推己及人,给大众造福,”这也是“仁”。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心呢?
仁心不是一套僵化的逻辑或概念,也不是简单的帮助或给予,而是用自己充满智慧圆融的心,不设置立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帮助,从而造福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