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鸭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菜品,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菜式,以其色泽红艳,肥而不腻,口感醇厚,因而被誉为“天下美味”。北京烤鸭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是最早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南北朝,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美食,并不是北方,在《食珍录》中已有“炙鸭”的记载。
那么烤鸭又是怎么传到北京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到了南宋时期,临安的烤鸭是著名的名吃,南宋灭亡时,元军将临安的烤鸭师傅带到了大都,烤鸭这项美食就在北京落脚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而南京盛产一种湖鸭,御厨们精心研究后就有了烤鸭,随后朱棣迁都北京,烤鸭从宫廷传到民间,便有了北京烤鸭。不管哪种说法,烤鸭的起源并不在北京,而是从南方传过来的,只是在北京被发扬光大了。
北京现在著名的烤鸭店也是有两大流派的代表,即全聚德和便宜坊。全聚德和便宜坊虽然都是北京烤鸭,但是鸭子的烤法却不相同,全聚德的烤鸭是挂炉烤鸭,而便宜坊的烤鸭是焖炉烤鸭。挂炉烤鸭是不给鸭子开膛的,而是在鸭子身上割一个小口,把内脏掏出,然后灌入水,系上口以后挂在火上烤。这样既不会让鸭子在烤炉内缺失水分,也不会让鸭子的皮张开而被烤软,因而烤出的鸭子皮很薄也很脆,成了鸭子最好吃的部分。又因挂炉有门无孔,及果木为燃料,因而烤出的鸭子外形饱满,呈枣红色,皮薄酥脆,外焦里嫩,并散发果木的清香,细细品来,滋味无穷。而焖炉式烤鸭其实是一种地炉。炉身用地砖磊成,大小约一米见方左右,烤鸭的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即用炉内的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因为用的是暗火,所以对烧炉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温度过高,鸭子会被烤焦,反之鸭子则烤不熟。焖炉烤出来的鸭子,外皮油亮酥脆,肉质白嫩、细腻,口味鲜美,伴有果木的清香,鸭皮则更显多汁,口感更嫩一些。
虽然目前全聚德的烤鸭名声更胜一筹,但是便宜坊的烤鸭却是历史更加久远。
便宜坊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在朝堂之上,严词弹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奸相严嵩,反而被严嵩诬陷。下朝之后,杨继盛内心苦闷,饥肠辘辘,于是来到菜市口米市胡同,忽然闻到香气四溢,抬头就见到一个小店,于是推门而入,店堂不大,却干静优雅,宾客满堂,他坐下点了烤鸭与些许酒菜,大快朵颐,把烦闷与不快早抛至九霄云外。这时候有认出他来,知道他是爱国名臣良将,便叫来了店主。从店主口中得知知此店名为便宜坊,又见其待客周到,叹谓到“此店真乃方便宜人,物超所值”,于是大呼拿笔来,俯案一挥而就三个大字“便宜坊”。此后,杨继盛与众位大臣频频光顾,后来杨继盛遭严嵩构陷被抓致死。严嵩让便宜坊的老板把匾额摘下,老板不允,严嵩便派人强行摘除匾额,老板以身护匾,遭殴打致吐血,严嵩因此作罢,便宜坊由此声名远播。
全聚德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他的创始人杨全仁初来北京的时候,经营的是生鸭买卖的生意,地点就在前门外的肉市街,由于经营有道加上能够勤俭持家,杨全仁很快就攒足了很多资金。
全聚德的创办也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杨全仁每天贩鸭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家名曰“德聚全”的干果铺,这家店铺生意江河日下,已经处在倒闭边缘,杨全仁抓住机会,用自己多年来存储的资金,买下了这家店铺,他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帮他出主意定店名。风水先生告诉他:“此乃一块风水宝地啊!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它盖成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无量,只不过,以前这间店铺走了倒运,想除去晦气,就要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改称“全聚德”,方可踏上坦途。”,全聚德至此得名。杨全仁还请来了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位秀才钱子龙为他书写店铺招牌,并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的招牌上面“全聚德”的“德”字少了一横,关于此的传说颇多,有说是喝醉了写漏了一笔,有说是为了团结,其实并无他意,仅仅是书法中“德”字的不同写法而已。
有了店名,还需要有特色菜,当时专为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的金华馆内有一位姓孙的老师傅,烤鸭技术十分高超,杨全仁得知后,便使劲浑身解数与这位孙师傅交朋友,通过多次的交流交谈,孙师傅也被他打动,于是就来到了全聚德。全聚德聘请了孙老师傅,等于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全部技术,孙老师傅把原来的烤炉改为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几只鸭的挂炉,还可以一面烤、一面向里面续鸭。经他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