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成了《大象的耳朵》一课教学,这个单元我尝试一开始就把单元语文要素“改变”和教学重点“记住提示讲故事”告诉了孩子们,我发现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然后在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以“改变”为线索去解读文本,孩子们也会以“改变”为主线去理解主人公的改变。
在今天这一课中,大象的一个改变主要是两次:首先是从“我生来就是这样的”到“大家都这么说,我的耳朵是不是真的有毛病了?我要想办法让它竖起来”,这是大象的第一次改变;然后是从“大家都这么说,我的耳朵是不是真的有毛病了?我要想办法让它竖起来”到“还是耷拉着舒服,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是大象的第二次改变。我发现对于改变这个词语,可能和他的经验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小朋友觉得是两次,有的是三次,虽然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或难点,甚至都不算构成一个问题,但我们还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什么叫做改变?即“事物发生显著变化”或“改换、更动”,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是三次?因为这三句话一列出来,她是觉得这三个都是改变,但是若愚提到“改变应该是基于一个事物原有基础上这个事物发生了变化”,所以我生来就是这样,是改变的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生了第一次改变。说实话,我没有想到小朋友能够理解到这个程度,并且这样的话表述出来,其他小朋友马上就表示了赞同,而且还能够复述出来,所以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在小朋友自己的讨论中就解决了。
然后抓住这两次“改变”,提了一个问题:大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改变?以这个问题为线索去解读文本,自然而然的走进了对话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突破本课的难点“读好疑问词“咦”,读好问句的语气”,分别通过学生自读展示成果,请同学给出评价,提出建议,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出一个具体的指导,再次进行同桌合作读,然后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链接我们之前一个强调重音和语气的经验,朗读的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读好小兔子和大象的对话之后,继续追问,按照先后顺序圈画其他小动物,读好小羊的对话,然后在课文文字的留白处给予一个拓展的空间,如果你是小马,小老鼠,你看见大象,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在已经有的一个朗读经验上,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朋友马上就可以创作出来,这是因为之前的朗读做得比较扎实,所以这也让我真切地理解了什么叫立足于文本,在这个学段,朗读文本和识字写字永远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然后结合插图和对话,理解大象为什么会不安?联系生活理解“不安”这个词语,明白大象改变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是为最后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做一个铺垫。
然后是揭示了故事的结局,通过朗读文本能够知道:大象发生第二次改变,是因为把耳朵竖起来之后,小虫子会飞进耳朵眼儿里,既头痛又心烦,所以它选择还是把耳朵耷拉下来。这个结局是非常简单易懂的,那是文中的一句话“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其实说到底,故事揭示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当一个人说的时候,你也许会无动于衷,当两个人说的时候,你会有一丝的怀疑,当很多人说的时候,你就全然相信了。社会从众心理,让人想起《乌合之众》一书。很多人在开始时坚定不移的信念,会随着周边质疑声音的增加而发生改变,这时,需要的是无比坚强的定力与坚守的勇气,这个是很多人缺乏的。当然这样深奥的道理,无需对二年级学生提及,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体会到课文最后的那一句: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就行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话,不要随便去学习别人,要坚持做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坚持自己的个性,你就是你。课堂上点到为止,不做过深探究。但怎样从这个文中的情境中去理解,或者能够让小朋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这句话,教学上很容易显得生硬,所以我选择给他创造一个情境,甚至联系我们班的一个真实情况,用一个小朋友举了例子,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大象的处境去理解这句话,大部分能理解这句话,并且能够在合适的情境下去运用,我觉得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当然,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借助提示讲故事的环节没有完成,准备明天拿一点时间来补上,因为我觉得表达能力对现阶段来说还是比较重要,是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展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