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某个社交平台,看到消息栏闪现着红色,点进去看到是很多的点赞,原来是自己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随手发布一句话“依靠自身拥有一切的人,不可能不幸福”引发了共鸣,我自己也再次品读这句话,依然非常地赞同。
鸡蛋,从内向外自发顶开,就是生命;从外被迫打开,就是食物。对于每一个个体,只有自发的主动创造出来的,体验了从0到1的过程,一点一滴都经由了自己的参与,精力、时间、甚至金钱,都投入了其中,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会倍感珍惜,也会懂得欣赏。
类推到教育上,我们家长需要更多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激发主动探索的环境。
周末,三人带娃团一起出行,其中最小的宝宝刚满1岁,蹒跚学步阶段,走得还不是十分稳当,但是爬起来,灵活而飞快。在一个儿童游乐区,小宝宝欢乐地迈着小脚,一蹦一蹦地摸索着鲜艳的玩具,开心地笑个不停。妈妈就坐在有点距离的边上关注着。站不稳了,就摔一跤,接着“哇哇哇”地哭几声,妈妈淡定地示意“站起来”,他又站起来,继续玩、来来回回地摔了几次,又站起来了,乐呵着自己玩。“终于看到个和我一样粗放式带娃的了。”我不禁感叹。接下来,互相讨论了育儿观念,有一致的部分“自己体验更重要”,在确保小孩安全环境下,更多地给予他独立探索的机会,想爬就爬,想站就站,摔跤了,自己学学怎么站起来,让他自己学着有自主的意识。
回想我带娃的经历,尤其是小时候,耳边会有着各种声音,用各自的方式解读着,给你解释着放任的严重后果,劝导着你应该怎么做。还好,我有自己的心理建设,有自己的大框架,对于一些不认可的挂念,并不在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当有人要去打扰专注于自己世界的娃时,我会出头制止,尽量给予他独立的空间,自己去探索与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习惯就渐渐地养成了,他会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面对形势,自己去观察、去判断,然后做出选择。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们把控住大方向,给予环境的支持,更多地让他自己去探索与创造,让他自己安排把时间安排给能够给自己带来持久快乐的事情上。比如,昨晚饭后,按惯例是要写作业,但是他提出要先画一幅画,画的时间有点长了,忍不住前去探望,看到他自如地勾勒着各种机器人、小怪兽之类的,像个成年人沉浸于自己做的事情中一样,我也实在不忍心打断,只好任由他完成自己的创作之后,再开启写作业模式。你会看到,在他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候的样子,会惊叹那种忘我的状态,也会惊讶能出笔成形的图案。
对于小孩的爱好,给予足够的环境支持,创作这件事,就全权交给他们自己来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