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学会做人
你希望你的孩子能愈挫愈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吗?请读《点亮心灯》第六章。
六.有坚定的毅力 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提示:
检验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能力,不在开创之初,也不是成功之后,而是在开拓事业的过程中,是突然遭受挫折时的表现。愈是大的挫折,愈能证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愈能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欲成就一番事业,必然千辛万苦、十波九折。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坚持不懈,命运就会为你展露笑容。也唯其如此,成功的愉悦才是世界之最。
强者不是意味着压倒一切,而是不为一切所压倒。
上帝是公正的,它不会把成就送给一个不付出任何代价的人。你付出的代价多,它给你的机会就多,你付出的代价少,它给你 的机会也就少。只有那些经历了无数次沮丧和失败,再从无数次失败中又无数次爬起来的人,才能拥有辉煌。
不要把有限的精力耗费在空手套白狼的功夫上,也不要寄希望于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上,诚诚实实的做人,百折不挠的做事,不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不放弃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希望,这样你才有可能获的成功。
成功总是笑容可掬地对着每一个人招手。谁能够坚持不懈地付出辛劳,它就会投入谁的怀抱并给予温柔的一吻,谁如果偷懒,那它招手的潜台词就是“再见”。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毅的品格,不管他曾经失败过多少次,他都会以顽强的信念拒绝“放弃”,最终将得到成功和比成功更为重要的东西——幸福与智慧。
卢国侠说:“我对女儿的期望值不高,并不想要她成为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只希望她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取得成就。我愿她能像一艘开足马力的舰艇,冲破惊涛骇浪,奋力地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为了使严婧具有坚定的毅力,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故事引发毅力
卢国侠常常给女儿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有人问爱迪生,你在制造锌电池时,失败了那么多次,为什么还要试验?爱迪生回答:“失败?我可没有失败,我现在已经知道了五万种行不通的办法。”爱迪生说的多好呀,他不承认自己失败,只承认他在挫折中又懂得了许多。每一次的挫折,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因为他不轻易放弃。
据说,古希腊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带了一班学生。开学的第一天,他对同学们说,为了使你们都能有健康的体魄,我建议你们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三十个甩手动作。
他问全班同学:“能不能做到?”
同学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
“要不要老师每天提醒你们?”
“不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一个月后,全班有一半同学还坚持着。
一年后,全班仅剩下两个同学坚持着。
三年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坚持着。
这个人的名字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再后来他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能为世界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固然有许多原因。然而这个故事能够流传两千多年,足以说明: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柏拉图在这么小的事情上都能够做到一丝不苟,那么对待更大的事,他岂能马马虎虎。
严婧出生的那个时代,正是全国人民学习张海迪的时代。张海迪双腿瘫痪,但仍能快乐地面对人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写出了一部部著作。她的事迹激励着所有的中国人,在严婧稍稍懂事的时候,妈妈一有机会就给她讲张海迪的故事,让张海迪坚毅的形象,在她还是一张白纸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故事燃烧着她胸中的烈火,锻造了她不屈不挠的品格,从她写的一篇文章《挫折》中就可见一斑:
挫折与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你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距离成功的大门往往就只有一步之遥。
一位残疾人说过:“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倒,打倒一百次,我一百零一次还要爬起来。”
他那气贯长虹的豪言壮语,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亲身经历的写照。这一字千斤的话语,是他的泪水和心血凝成的经典。
综观历史长河,古往今来,凡是在各自领域里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在挫折和失败中受到启示而获得真知,无不是在千锤百炼中磨砺了意志而走向成功。春秋时的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沦为吴王的奴仆。面对挫折他卧薪尝胆,讨得吴王的欢心,获准释放。重振旗鼓的他,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吴国。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攻克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论证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终于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 珠……
这些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踏平了多少艰难险阻,开创了条条康庄大道。然而在挫折面前低头、退缩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胆与识的较量,血与泪的跋涉……
我还年轻,只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会增多,难度会加大,我要知难而进。如果摔倒了,就应当想,这是上帝在检验我的意志力,必须勇敢地爬起来,踏荆棘,斗艰险,勇往直前。决不能在上帝面前丢中国人的脸。这样当我走出困境后,就会骄傲地说,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挡住我前进的步伐。
二、书籍鼓舞毅力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的老师。
严婧学会了拼音后,妈妈先给她买了带拼音的《西游记》连环画,这本书不仅使她知道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威力无穷,还使她了解到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以及师徒四人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后来她又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拿破仑传》《牛氓》《基督山伯爵》《羊皮卷》等励志书籍。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写了这么一段读后感:
我敬慕保尔·柯察金,钢铁就是用他那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意志炼成的。他永远是鼓励我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如果我今后有幸获得成功,我想这成功就是来自保尔那坚定、执着,永不言败的高大形象的激励。
在读了《羊皮卷》丛书的某些篇章后她写了一篇《达比的故事和我的感想》:
在淘金的年代里,达比染上了“黄金热”,到西部去淘金。
数周后,他发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矿石,挖土机越挖越深,
可金矿脉突然消失,他们赔了很多钱,将机器卖给了一位收购烂铁的人。这位收购者听取了一位工程师的意见,在距离达比停止挖掘之处三尺的地方,找到金矿。这件事让达比发现,从人的思想中挖的黄金,永远多于从地下挖出的黄金。在他从事销售人寿险时,只对自己说:“我曾在距黄金三尺之处停止,使巨大的财富失之交臂。”我在劝说人们购买保险时,决不因为他们说不而停止。从此达比每年出售人寿保险几百万美元,成为公司的佼佼者。
达比淘金的故事太生动、太感人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就是在遭受暂时的挫折中被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把我们仅剩下的那一点点勇气击退了。我们从此就成了一个永远不再想从杯子里跳出去的跳蚤了。而达比则是认真地汲取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一平凡而伟大的真理。
严婧同志,请牢牢记住这句话:“决不因为别人说不而停止。”
三、生活锻炼毅力
临潼位于骊山脚下,渭水之滨,这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使当地不少人养成了登山的习惯。
严婧四岁起爸爸妈妈时不时就带她登骊山,最初只能登到半山腰,后来就登上山顶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全家人去爬山。天刚亮他们就起床,吃过早点带上前一天买好的食品和饮料出发了。
山坡上松柏树郁郁葱葱,满山的野花遍地开放,清风一吹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在“风景这边独好”的羊肠小路上,一家人满怀信心地向上爬。目标:骊山之巅——烽火台。
经过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蒋介石藏身之地——兵谏亭,到达了半山腰的老母殿,大人都觉得有点儿累,严婧说她爬不动了。休息的时候妈妈让她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并问她假如今天是红军爬山他们会怎样呢?就这么一句话,她的劲鼓起来了,喝了点水,又拉着妈妈的手向上爬,一鼓作气爬到烽火台。
在峰巅,妈妈给她讲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典故,鸟瞰了临潼城区的全景,随后又参观了天文台。
这一次玩的很痛快,不仅锻炼了身体,涉猎了过去不知道的天文知识,还激发了她爬山的兴趣。她有时与邻居的小孩,有时约几位同学一起爬骊山,每爬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一九九二年全家去长安翠花山旅游。翠花山上有一个乱石堆成的恐怖洞,一些胆小的孩子都不敢进去。妈妈鼓励严婧,只有勇敢的人,才不会被困难和艰险所吓倒。听了妈妈的话,她拉着妈妈的手钻进了洞中。目睹着那些张牙舞爪的恐怖面孔,聆听了那些妖魔鬼怪的狼哭鬼嚎……妈妈感觉她的手有点儿颤抖,就将她推到前面,双手抓着她的肩膀向前行。出洞后,看到她满头是汗,妈妈问:“害怕吗?”
她说:“有点儿怕。”
“那下次还敢来吗?”
“敢,见的次数多了就不害怕了。”
一九九四年他们去了北京,在雄伟壮观的长城上,严婧高兴极了,她疯跑着,谁也赶不上。她大喊大叫:“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我们都是好汉了。”朋友们不约而同地说,这娃像个男孩子。
一九九六年学校组织老师到延安去,妈妈带着她登上了清凉山、宝塔山。到南泥湾时,公路改线,在黄土坡上步行了三十多里,走的人困马乏。到壶口看黄河瀑布,几百米宽的黄河一下子跌进了狭窄的深谷,它奔腾着、呼啸着,飞流直下、汹涌澎湃好不壮观。严婧疯了,非要到崖畔上去看,妈妈一把将她拉住。
返回的路上,在富县的牛武又遇到了罕见的大暴雨,鸡蛋大的冰雹把车打的噼里啪拉响,山洪像脱缰的野马,让人心惊胆战。
二○○二年暑假去了四川的九寨沟、峨眉山、乐山,登黄龙山时大多数人都在中途返回,她坚持爬到终点——七彩池。
妈妈就是让她在现实中经受锻炼、增强勇气,长大后适应特殊环境。有了这些真实的体验,她后来写下了《感受暴风雨》这篇短文。
“卡嚓嚓——”天空传来了几声可怕的炸雷,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下意识地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哗—哗—哗—、叭—叭—叭—”老天难道要把地球砸碎,才解它的心头之恨吗?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我没带雨伞,且这阵子有伞也没有用,几个行人的伞都被风折断了,我只好拼命地在风雨中挣扎。风,袭击着我;雨,敲打着我,我早已成了落汤鸡。眼前的世界一片朦胧,不知什么时候把鞋也跑掉了,我光着脚,在风雨中前进,周围溅起了一串串水泡……这时不知是什么东西触动了那根神经,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波涛中的海燕,风雨中的雄鹰,一下子振作起来,昂首挺胸,感到了那凉透心胸的惬意。
我有幸接受如此剽悍的风雨洗礼,它除去了我身上的污物,洗去了我心灵的尘埃。我不再惊恐,不再畏惧,我品尝了一次搏击的滋味,感悟了生命的真实。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天空比往日更加明净,天边出现了一道七色的彩虹,太美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的心灵是美的。我情不自禁地背出了一句“不经暴风雨,那能见彩虹”的哲语,我懂了,我终于懂了,我不仅读懂了它字面的意思,更领略到它极其深邃的内涵……
四、习惯检验毅力
王伯用屈原的名句激励严婧锲而不舍地探寻茫茫宇宙的奥妙,感悟人生的真谛。
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孩子不再为吃不上饭、上不了学、买不到学习用具而发愁,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成长的。卢国侠说:“童年的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可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重吃自己吃过的苦,重走自己走过的路呢?时代不同了,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于是卢国侠就从让严婧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入手,训练她的毅力。卢国侠说要一个人在特殊情况时,偶然地抗争一下并不难,但长时期做好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很不容易,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是意志力的真正体现。
小学一二年级,她的作业常涂改得乱七八糟,让人一下子无法看清。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严婧对妈妈说,她班有个女同学,作业写得非常整齐,没有一个墨疙瘩,得到了老师经常表扬。
妈妈说:“那你试试看,从今天开始,作业本上不再出现一个墨疙瘩,好不好?”
“我不一定能坚持住。”
“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能坚持下去。妈妈监督你好不好?”从那一天起,她做作业前妈妈都提醒她,不能有一个墨点,
第一天真的做到了,妈妈检查后就说:“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娃一定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娃也有可能做到。”(当然没有一个墨疙瘩,不是不允许有错误,写错的都必须用白色改正液涂掉重写)
又过了几天,严婧回来高兴地说:“妈妈,老师今天表扬了我,说我的作业写得很整齐,还让同学们传阅。”
妈妈整整检查了两个星期,看她真的养成了习惯。就对她说: “妈妈以后不再提醒、检查你的作业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持之以恒的。”
近十年了,她没有一次把带墨疙瘩的作业交给老师,多不容易呀!难道这不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吗?
从八岁开始学练书法,每周周六周日临帖,一直坚持到上高中后,由于条件不允许才中断。
从小学四年级起她坚持写周记,一直坚持到上高中。可惜在几次搬家时,把大部分给弄丢了。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备有纠错本,每次考试后把所有的错题改正。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上幼儿园时,每天中午坚持午休(双休日除外),从未间断。
进入初三,不少家长让孩子多用点时间学习文化课,放弃了体育锻炼。可中考体育要算分,家长们又四处拉关系、走后门,让考体育的老师多给孩子几分。妈妈问严婧:“我们该怎么办?”她说:“从小到大不论什么考试,我都没有作过弊,做作业也没有抄过同学的一道题,就是错了也要及时弄懂,决不自己骗自己。体育也一样,不要别人给我照顾一分,也不要父母为这事作难。我每天早晚在操场跑二十分钟,每天下午十分钟甩铅球,十分钟练跳远,相信靠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她说到做到,让妈妈十分感动。
卢国侠说:“我想在做这些时,她肯定也受到惰性和贪玩的干扰,她能排除这些干扰是自我控制力的增强,能坚持几年、十几年,也是对她毅力的考验。”
附:严婧随笔一篇
也谈“逆境成才”
今天,在报纸上看了一篇《寒门出才子》的报道,我不禁感慨万千。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月工资仅有四百元收入的家庭,竟然相继走出了四个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培根说过“奇迹在厄运中产生”。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逆境中创造了奇迹: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卫国战争中失去了双眼,而后又双腿瘫痪,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写出了惊世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这个妈妈给我讲过无数遍的奇人,她半身瘫痪,身体极度虚弱,连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但她没有消沉,没有畏缩,仍然与死神抗争,一天天延续着奋斗的生命,她先后出版了几部著作,在逆境中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巨石下的小草顽强生长,风雪中的松柏傲立山岩,黑暗孕育着黎明的曙光,挫折中走出无数精英……
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在我的字典里,几乎没有逆境这个词汇。父母就我这么一个爱女,犹如掌上明珠,疼都疼不过来,怎舍得让我吃苦。父母虽属工薪阶层,不算富裕,但仍然可以过上比大多数工人、农民还好一点儿的生活,只要我想要什么,他们总是设法满足我的需要。可以说,我完完全全是在顺境中成长的,从未尝过“逆境”的味道。可我从来没有想过珍惜这还算优越的生存环境。读了这篇报道,我开始想到了珍惜。生命在奋斗中生生不息,事业在拼搏中兴旺发达,人类在进取中创造卓越。我将在百折不挠中完善人格、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我付出艰辛,幸运之神一定会降临在我的面前。
我感谢《寒门出才子》一文的作者,他使我对生活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他使我的心智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