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的故事》,收集了冰心、季羡林、汪曾祺、梁晓声、毕淑敏、王蒙等四十几 位名家的散文,各人讲述了有关北京胡同的故事。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数十年,有些则只是于胡同中短暂居住,每人对胡同都有着不同的感情与感受。
为什么作家喜欢写北京的“胡同”,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胡同”。我们从“胡同”的起源说起。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为什么叫作“胡同”?说法不一,多数研究者以为是蒙古话,意思是水井。胡同的名字起自元代,明朝嘉靖年间出版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举其要者,即有一千二百多条,到了清代,有名有姓较为重要的胡同已发展到一千八百多条。现在有个说法,则是共有三千多条。经过历史的沧桑,由于胡同的名称屡有变化,现在的具体数目更是难以统计了。
北京城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城,街道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胡同是北京的毛细血管,也是北京的具体象征。一般情况下,一提起北京,人民首先想到的是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故宫等,但是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形象脱不出老舍笔下的《茶馆》、《骆驼祥子》和《龙须沟》等,这些名篇佳作都构筑在北京的小胡同的基础上,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开篇讲到车夫们清楚北京的“万寿山、雍和宫和八大胡同”。北京的胡同多得像牛毛名儿又是花样繁多。从雅到俗,从官到民,从大到小……应有尽有。
各位文人志士,对北京胡同的怀念,就是对自己过往或是历史文物的怀念。北京的胡同,碾过数不清的车辙,印过数不清的脚印,对历史来说,它是写不完,说不清,说不尽的。也曾留下过数不清的身影,回荡过无数的声音。北京的胡同,是历史、文化的结晶!
对于北京,我一值很喜欢也很向往。北京的胡同蕴含北京的文化,更是我旅游北京自由行首选的地方,记得2010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在雍和宫附近的多个胡同窜来窜去,流连忘返,来回走了很多趟,不记得胡同的名字是什么了。虽说北京现在高楼林立、层峦叠嶂,但古老北京的一些街道还有留存,尤其是承载着四合院的北京胡同,还完好的保存着,供后代及外国人员观赏。
《胡同的故事》这本书都是我在吃完午饭后阅读的。饱餐之后,给肚子一点消化时间,同时又能滋养一下脑袋,通常我是拿起一本书站在书桌前阅读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然后睡意上来就去午休。《胡同的故事》由于是一篇篇的小短文,非常适合这个适合阅读,看着作者们缓缓的描写着他们自己曾经生长过的地方,写的是胡同,实则是感情。一个个作者、一代代文人、一篇篇文章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北京胡同的文化。说的是胡同,讲的是情感,谈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