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食堂吃饭,时常会看到一位大娘在桌子行间,吵嚷倾诉。
大娘,已经苍老,衣着朴素,满脸皱纹,但精神很好,在食堂的长条饭桌之间,走来走去,没有固定的倾诉对象,走到哪里说到哪里,情绪激动,声音洪亮,好像在大声地诉说着一些涉及自己家庭的故事。
从她断断续续,语无伦次的叙述中,应该可以推算测到,可能她认为在一些补助的发放,待遇的享受中,自己或者自己的家庭的成员收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她投诉无门,便到了政府食堂,这个人口集中的地方,可能得到一些更大的关注与支持。
然而,大娘更多的是自讨无趣,因为尽管她努力寻找,但在来去匆匆,以及埋头吃饭的人中,没有谁对她有兴趣。
今天中午,大娘又不请自来,还是重复这她的那老一套的故事。
情绪依然激动,声音依然高亢,旁人依然熟视无睹,都已司空见惯了吧
我坐在靠边的位置吃饭,大娘就在我身后的过道里,边走边喊,有时还唱上两句不成调的歌。
大家唯恐避之不及,都埋头吃饭,不理她。因为,只要你应和一声,或是朝她看上一眼,她可能会就到你身边来,叨叨嚷嚷,神神叨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这个世道,麻烦还不够多吗?
大娘就在我身后,我也装作专心吃饭,听而不见,她没有倾诉对象,一定会离开的。在这个时候,我也是不想惹麻烦。
其实,食堂里的其他很多人,应该也与我有着相同的想法吧。
所以,大娘的存在,与整个食堂里吃饭的人群,成为一种极不和谐的反差,一个在自拉自唱,而另一群熟视无睹。
在我们这样一个新文明实践的时代里,这种场面,具有无比的讽刺意义。
但,没有谁愿意去调和这种场面,没有谁愿意出头去解决这种事情。顾好自己的事情吧,我们这一群麻木不仁的人。但,这种闹剧画面,该让它演到何时?大娘的声音愈发高昂,响彻食堂大厅,震动着人群的耳膜。
忽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站起来了。我认识他,五十多岁,是楼上单位的一名普通员工,平时也是大嗓门,为人热情,是个大炮仗,什么话都敢讲。
他径直走到大娘前,说:不要喊了,你吃饭了没有?没吃饭的话,我来请你吃顿饭。
在得到没吃饭的回答后,他安顿大娘坐下来,然后走到橱窗那里给大娘买了一份饭菜。放到大娘面前,说:先吃饭,不要吵,吃完了,我带你去后面的信访局,实在不行我带你去找市大领导——
大娘安静了,坐在那里吃饭,沉默了。整个食堂大厅重新恢复了安宁。
那一刻,忽然看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闪耀了一下,温暖感慨的同时,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心生惭愧。
不管大娘是因为什么原因来上访、倾诉,或者是胡搅蛮缠,或者是无理取闹
但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与我们的母亲差不多年纪的人,她需要理解与尊重,她需要温暖与关怀,她需要倾听与抚慰。
然而,我们这群人,做了什么?静观其变?看看热闹?只知道明哲保身,只知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道喊一些虚无缥缈的口号,只知道做一些追逐名利的私事,只知道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谓担当作为,全是虚头巴脑。所谓为民作想,其实是一纸空文。
今天当时在食堂吃饭的,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在各个部门举足重轻的人物,可是为什么没有人站来了,说两句,做点什么。
反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物,甚至是平时被些人“不屑”的人物,敢于发声,站起来救场。他的温暖行动,让这个世界还不是那样的冰冷。
这一刻,他的伟大与高贵,秒杀了周围的一切衣着光鲜。
我向他致敬,英雄不问出处。
一个人的修养与学历、地位、财富是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学历、地位越高修养就越高。至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这样的。
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是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最好的教养。
你若温暖,世界便不黑暗。多一点温暖,不要有歧视。
这个世界看上去美好,也不乏艰难。你永远无法体会,一些人生活有多不容易。保持一份善意,体现一份善心,献出一点善行,往往能支撑一些人度过难熬的时刻,可以是一个拥抱,一次相遇,一程陪伴,一眼鼓励,一碗热茶,一顿饱饭——
今天,惭愧,受教了!
但愿,下次,我也能成为那个站起来发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