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去。”我气急败坏地扯着喉咙和小崔对峙着。
“我不。”小崔撅着嘴气鼓鼓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我走下讲台,搬起小崔的桌子扔到了门外。
小崔抬头瞪了我一眼,仍旧一动不动地坐在凳子上,桌子下面一片狼藉。
这是我和小崔的一次交锋,我的咆哮和暴力扔桌子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小崔还是那个小崔,我还得继续上我的课。
事实证明,生气、愤怒、提高嗓门儿,这些招数并不是好对策,因为学生有时候也会扯着喉咙和你吵,反而让你在全班同学面前失去威信,很没面子。
后来我就偷偷观察那些轻松驾驭学生的老教师都是如何做的:一种老师属于严厉型的,批评学生很有气势那种,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不寒而栗,学生害怕,自然听话;一种老师属于温和而坚定型的,不发脾气,用最温柔的语言也能让学生信服,让课堂井然有序;还有一种咆哮型的老师,课堂上嗓子都快喊哑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吃力不讨好。依我的脾气性格,我做不了严厉型的老师,我也不想当咆哮型老师,所以我试着做一个温和的老师。
课堂上,看到有学生违纪,我深呼吸,告诉自己先用眼神儿冷处理;碰到刺儿头学生,我也能平静地和他沟通,而不被激怒。
在一个安静的自习课上,后排传来不文明的互骂声,我不用抬头就听出是小王和后桌小马的声音。
“大家都在安静地写作业,你俩有什么矛盾下课再说。”他俩互骂并不是稀罕事,大道理讲了一大堆,该骂还是骂。
“老师,是他先把我的笔拿走的,我没法写作业了。”小马率先告状。
“给他,这件事到此结束。”我看着小王。
“是他先骂我的,我不能给他。”小王嬉笑着,没有打算就此作罢。
此时,后面有个男同学指了指小王,意思是他有错在先。我当然知道,小王可是我们班的刺儿头,他的嘴巴不怎么干净,平时没少骂人,也没少被告状。关键是他还特别喜欢狡辩,死不认错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种。
“你先把笔给他,骂人的事我们下课再说。”小王不情不愿地把笔扔给了小马。
我低头备课,不到三分钟,后面再次传来小马的声音,“老师,他又扭头骂我。”
“你的作业写完了?是不是没事干了?”我知道,若我问骂人的事,小王又要和我狡辩半天。
“没有,我没笔,也不会。”小王理直气壮。
“你搬着板凳来前面写吧,我借给你笔。”我试图分开两人。
“我不去,凭什么让我去前面?我又没错。”小王听到我让他来前面,突然就急眼了,提高嗓门和我争辩起来。
“我没说你错了呀,我只是借给你笔让你来前面写,你不会的我还能辅导你。”我没有因为小王的冒犯而生气,但小王却生气了。
他一脚把板凳踢倒,并把语文卷子撕掉了。
若是换作以前,我必定大声吼回去,痛斥他不知好歹,爱学不学。可这次,我没有说话,继续低头备我的课。小王呢,自己站到下课,没再说一句话,他需要消化自己的情绪。
我经常用梁老师的名言来告诉班上的孩子们:“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本事。”并且告诉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倾诉,我可以帮着出主意。后来,我变成了孩子们的“情绪调节站”。他们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想不通的事、遇到麻烦、无故的心情不好,都会去向我求助,有时候我会开导他们,有时候我也只是默默倾听,但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他们来说,这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