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这是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刊发的张金凤的散文《绣朵花当补丁》中的一段文字。从文章书写的内容看,温婉而不失情趣和理趣的文字中蕴涵着对慈母深深的追念,情深深,意切切。不过,文章并不局限于对母亲的深情蜜意的表达,在抒写亲情的同时,把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字里行间,使文章表现出高于一般描写亲情文章的厚重。
纵观全文,“小小的针线笸箩”是组织安排材料的引线。文章通过这个具体物象的串联,很好地把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切粘合在一起,使文章井然有序。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把旧报纸捣成浆糊,再搅拌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按照一定的模型糊制,用来作为女儿出嫁的陪嫁物什。虽然用料普通,工序不算复杂,但一样一样零散材质的精挑细选,一道一道工序的精心准备,一个成品的完工,其间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出嫁女儿的不舍和对女儿未来新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心理期许。
“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的主色调。”从针线笸箩用料和制作的过程看,它被烙上明显的农耕时代农业文明的印记,而“陪嫁针线笸箩是家乡的风俗”让文章书写的内容又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一段时代发展印记的留存,个体生命面对滚滚向前的洪流,站在潮头的同时,时时回望,往往能够寻觅到原本存在,但因为即时存在而被忽略,甚至被漠视的东西。而对过往的追念,以往时的心态寻寻觅觅时,才会对那些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倍加珍惜。针线笸箩是极其稀松常见的,但在作者的眼中,它浓缩的是母亲对女儿的殷殷深情。纵使世殊时异,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不会因为“逝者如斯”的长河涤荡而消失,反而会随着时间的过滤而历久弥新。
尚未远嫁时,目睹母亲制作针线笸箩的小心翼翼、专注认真,在一材一料的选取中深切感受到母亲的情与意;带着母亲亲手制作的针线笸箩为人妻之后,虽然自己的生活程式与轨迹已经不同于母亲,但通过“作为一件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脑海中仍然能够清晰地映现出母亲的容颜,以及母亲制作针线笸箩的情形;尽管在商品时代,针线笸箩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但作为人生中一件承载太多浓情蜜意的物件,它在生命中的实际价值与意义已经被其承载的精神与情感的象征意义所代替。机器有时候可以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但机器毕竟是无生命的,是经过人类的大脑设计,通过双手制作出来的,所以有些事情必须凭借双手完成,工作中的、生活中的无不如此。“居家过日子,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正是在寻常生活中缝缝补补中,母亲留下来的针线笸箩会时时出现在手边。也正是有了它的相伴,才少去了生活中的许多麻烦,才避免了生活中一些尴尬事情的发生。
一针一线总关情,一词一语蕴哲理。因为有了母亲传下来的针线笸箩的陪伴,为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睹物思人,由情悟理。作者在回放那年那月的那人那事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母亲的深情,还牵引起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更从中悟出生活和人生的道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生活中,乃至人生中需要很多的“针线笸箩”。有了这些“生活的备胎”,在遇到不顺时,从备胎在找出“临时的替补”,纵使无法恢复到原模原样,但多少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没有残缺的人生,称不上实实在在的人生”,有了残缺,如何把它尽可能地缝合到原有的模样,取决于生活者的眼界和情怀。生活是粗粝的,形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行走的过程,就是一点点打磨的过程,残损,修补,磨砺,循环往复,这样才会日臻完善。惊涛骇浪是一种生活的样式,荆棘遍布也是人生面临的境况。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一马平川,能够风平浪静,能够充满鸟语花香,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永远不可能填平。每一个生活的智者,除了成为能工巧匠,用技术去搭建生活和人生的舞台,更需要有艺术家的情怀去经营人生。生活的过程,就是用眼睛洞悉世界,用心去感受世态人情的过程。攻坚克难需要的是智慧,持之以恒的不放弃需要的是执着。所有这些,汇集在《绣朵花当补丁》中,让情真意切的散文外溢出深邃的理趣。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那物是具象的存在,映射的是前现代时代发展的印记。也正是有了这份储备,才有了现代商品时代的品尝与回味。女儿身,生活在母爱厚重的羽翼包裹下,无忧无虑;为人妻,现实生活的碾压,需要一个人冷静地思考和面对,需要深思熟虑;而进入后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生活程式一点点被肢解,残存的记忆能够带给后人什么样的思考,不得而知。也许,文章末尾卒章显志之语就是最好的答案:“母亲的一生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是她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附原文: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于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这意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也活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
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作为一个女人,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