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问过你家孩子对你的评价吗?我儿子给我贴的标签是“不靠谱的娘”——学习不管、带头疯玩、遇事就“告状”还嘲笑他。可就是在这种互相“伤害”、“斗智斗勇”的二十年里,我们建立了无话不谈的关系。如今他成年步入大学,我的陪伴方式也要“转赛道”了:从插科打诨的玩伴,升级为懂得倾听、共情与引导的同行者。分享这段新旅程的心得,探讨如何陪孩子走过大学迷茫期。
以下是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幸福力咨询师”3期第八次学员分享学员王丽丽的分享稿
我很明确我儿子对我的评价:不靠谱的娘。因为我有太多光荣事迹:学习不管;作业不查,作业没完成他刚出家门我就电话他老师告状(回来还嘲笑他被老师批了吧,我告的状);轮滑、游泳、滑雪娘俩一起学,他滑不好摔地上,我还在前面停下嘲讽他水平还不如我;初中家长会八科课代表七科反映上课纪律不好我还回家带他去吃肯德基庆祝还有一科表现不错;假期不报任何学习班带着他全国各地疯玩;初、高中选学校自己选;高中选科自己报;大学专业自己定;高考考上211学校不满意要求复读还是自己决定。我们就这样在互相“伤害”“斗智斗勇”中快乐的度过了二十年。
当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做到与儿子无话不谈的,我一般会回答:不管学习,只管玩。其实这种回答只是为了应景,它深层内涵是-“高效陪伴”:陪聊、陪玩、陪闹。然而当他通过复读一年顺利进入他心目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时,我清晰的意识到我的陪伴之路需要转赛道了。因为他已成年,下一步面临大学、择业、家庭,我在坚持“插科打诨”式的陪伴的同时,需要植入成人间的交流模式。今天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用倾听、共情与引导,陪伴孩子走过大学这段充满迷茫与探索的时光。
一、放下评判,让情绪有处安放
当儿子第一次向我倾诉大学里如影随形的学业压力、社团活动的疲惫不堪时,我感知到了他的低落情绪。同时我深刻明白此刻他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与建议,而是一种倾听的态度。所以引导他絮絮叨叨一直说,说完后,我用我那“不靠谱的娘”的说话方式来一句:“儿啊,你活该,谁让你报那么多社团的,学生会、团委、新闻采写部、班长还不够你玩的,你还跑去学个摄影、微视频。我的钱包呀,你那买设备的钱都够咱娘俩假期去好几个国家了。你那么累干嘛?辞掉几个,只要保证专业好就行了。”他如我预期的反驳道:“当然不行,这些是我好不容易竞选上的,你知竞选有多难。”我跟一句:“那你还凡尔塞?你大学前从来没当过班长,上了大学好不容易混上个班长,别把他搞丢了啊,我这还没嘚瑟够呢。”他很鄙视来一句:“放心,你这班长亲娘丢不了。”OK,情绪回来了,事情搞定了。然后第二天起我就经常微信“骚扰”他,发各种吃美食、周末外出游玩的照片,最后还总是来一句“羡慕否”,他就给我发他当时的活动照片,最后基本都是一个哭的表情包。这种互讽式的情绪表达远远要比认真评判或给出建议更易接受。
二、用提问代替指令,让迷茫长出方向
大一下学期,儿子开始焦虑未来的路。"保研竞争太激烈,考研怕考不上,选调生又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犹豫。我意识到他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情感支持,而是方向的探索与内在力量的唤醒。我的赛道要从“陪伴者”转变为“引导者”。
资源视角: “保研太难了,一年才十几二十个,并且加分项目太多,需要各方面努力。”“儿呀,在保研的加分项目中,你觉得你现在有哪些优势或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哪些可以成为你的加分项”。引导他看到已有的积累,如专业课成绩、课外实践活动的加分、学生会干部经历等。
成功经验迁移: “到底是保研、考研、还是考选调生,真不知怎么选,哪一项都不好抉择。” “记得你高中选科和高考报志愿时也面临重大选择,当时你咋选的那么好?想想当时你是咋做的,相信自己?”连接过去的自身成功经验,增强自信。
愿景探索: “你别想那么多,你想想你最向往的工作或生活是啥样?”帮助他澄清核心价值观和长远目标。
行动拆解: “若你真这么早就确定想保研或考选调生,咱当下最可行、能马上着手努力的有哪些?一小步一小步来嘛。”聚焦当下,降低焦虑,如假期申请央视实习、完成团课微视频、准备党员转正材料等。
三、守住边界,让选择自带成长的力量
面对“想谈恋爱又怕影响学业社团”的纠结,我深知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尊重其自主权的领域。我的赛道是提供思考框架的“顾问”,而非决策者。
不替选择,重促思考: “我理解你的顾虑,恋爱确实会占用时间和精力。你觉得如果谈恋爱,可能会对你现在的哪些目标产生影响?你内心更看重什么?”引导他自我评估优先级和风险。
设立底线,守护安全: 在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前提下,明确表达家庭的核心关切:“是否恋爱我和你爸都尊重你,还是高中时给你说的两点底线:一是保护好自己或对方,二是学业根基不能垮。在这两个前提下,你有权决定是否开始以及如何经营一段关系。”
“量力而行”的智慧: 强调根据自身状态(学业压力、社团负担、情绪精力)动态调整关系投入的重要性,培养其平衡与自省的能力。
四、做那个“坐在车里鼓掌的人”:无条件的陪伴与随时敞开的港湾
我和儿子有个习惯:只要在家每天晚上基本要八卦半小时,当他上周放假回家,他把学校的人和事八卦完后,我抱着他胳膊很感触的说了一句:“儿呀,你为娘吾心甚慰呀,我以后就做一个坐在车里鼓掌的人了。”“不都是坐在路边鼓掌吗?咋还坐在车里鼓掌?”“坐在路边我追得上你?你189大小伙,手长脚长的,我不坐车咋追你?我和你爹还指着你养老呢,再说我这情绪价值拉满的拉拉队你上哪找去?还有我这车可是高配宝马,随时给你留座,你跑累了可以随时上来。奔跑吧,青年!”得来嫌弃十足的一声“切”和鄙视的眼神。这里我把自己比作"坐在车里的鼓掌的人"。他往前奔跑时,我摇下车窗为他喝彩,让他知道身后有支持;他跑得累了,随时可以拉开车门坐进来,车里永远有温暖的灯光和舒适的座位。这条路他终究要自己走,但我希望他知道,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他可以随时停靠的港湾,家人永远是他无条件的支持者。
学习积极心理学,让我懂得真正的母爱不是永不松懈的引航,而是成为一座灯塔——当风暴来袭时,我的光芒穿透迷雾,只为告诉他:你所在的位置,我一直看见;你选择的航向,我始终信任。而当他偶尔靠岸修整,炉上永远温着一碗热汤。这静默的守护,便是亲子关系中最深沉的回响。
作者介绍
王丽丽: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心理指导)初37期中14期高4期学员,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幸福力咨询师”3期、“幸福力讲师”2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