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读书,可以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心理医生,知识源泉,进步阶梯。读书可以修养性情,放松身体,放飞心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识,成事促业,快乐家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甜蜜的。工作之余独守一片宁静,然后潜心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难道不是一件无比愉悦的事情吗?
普通人尚且如此,作为教师就更离不开读书。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有一篇文章《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在文章中他谈到了语文老师为何要多读书,应该如何读书,怎样给自己做读书计划和列书单。这篇文章的建议不仅适合语文老师,也适合各科老师;这不仅是对读书的鼓与呼,也是对教师职业素养、人生进阶的诚恳建议。
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是书籍。李镇西,一个颇为有成就的教师,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我觉得,李镇西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认真学习和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以前我们说,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汪清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就需要我们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学习,汲取新的知识。
不断更新,方能与时俱进。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我们要结合实际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一个命题,不同的环境,目标和方法必须要有所改变。举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太太,60年代的时候,晚上她躺在床上,会思考一个问题:“明天早晨吃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她会思考:“是去挖野菜还是揪树叶呢?找些什么才能让全家填饱肚皮呢?……”到了90年代,她每天晚上依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命题。但是思考却完全不同:“做什么孩子们才爱吃呢?鸡蛋还是肉?……”到了21世纪,还是这个命题,思考却又发生了改变:“做哪些好吃,营养搭配均衡呢?怎么做才不失营养呢?……”同一个命题,时代的不同,更新了理念,思考发生了变化,目标会有所变化,过程也会随之变化。做饭的老太太这样,保姆都开始学习普通话了,垃圾不落地,连卖菜的老农都拿起了二维码,作为育人的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我们有什么理由甘居人后呢?
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说:“不能持续学习就不能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不断地更新知识,除了向名师,专家,身边的同行学习之外,可以通过读书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物质的目的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存的需要,为了提升专业底蕴;精神的目的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享受,通过读书来充实灵魂、陶冶情操。事实上,不论哪一种读书,对自己都是有益的。哪怕只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或者为了准备明天的功课,迫在眉睫忽然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才去翻阅书,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理论,这虽然是生存需要的最低层次的读书, 但也确实让人受益。因为我们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急切需要,有选择性的去读书,虽然不能深悟,但吸收的却特别快,并且记忆时间长,因为需要。
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怎么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理念,带领学生去好好读书呢?作为老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就是阅读。我们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