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我在龙泉实验学校参与了“下乡送教”活动。本次活动中,我准备的课例是《伯牙鼓琴》,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了《高山流水》,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学习。
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为此,我降低难度,从词语、句子入手,出示了六个易错词语和两个长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拉长读音读等方式让学生打好基础关。
接着是读古文,第一遍自读古文,把握故事内容,第二遍按照节奏读好停顿。
文言文不仅难读,更是难懂。在这里,我带着学生回顾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查阅资料……
带着复习过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并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
至此,自学部分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小组合作,相互之间解答疑难,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小组展示环节,学生站起来回答得很完整,无可补充,于是我领着他将每句的意思又梳理了一遍。内心不免遗憾:这些孩子应该是提前学过了,配合我表演呢。不行,我可不满足于仅仅是表演的课堂,接下来的部分,可是实实在在的挑战,孩子们,等着接招吧。
按照既定流程,我提出质疑: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善于倾听,他在伯牙的琴声里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你是从哪些句子发现的?来读一读吧!”
“钟子期在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高山、流水,我们没有那么厉害,我们是借助什么才得知伯牙的琴声里有高山、流水?”
“课文。”
“对,我们是借助语言文字才知道的。既然语文要素里要求我们借助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那么不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高山流水吧!”
“好!”
“当伯牙志在高山,而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
“我看到了陡峭的高山。”
“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高山。”……
“老师也有看到,老师看到的是——巍峨的高山、险峻的高山、绵延不绝的高山!(出示短语)一起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而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我看到了湍急的流水。”
“我看到了缓缓经过的流水。”
“还听到了怎样的水声?”
“老师,我听到了流水拍击石头发出的声音。”
“我听到了汩汩的流水声”
……
“很好,你们在回答的时候,老师也在想象着这幅画面,我看到了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的流水以及波涛汹涌的流水,一起读读!”
“作为一名技艺高超的琴师,伯牙还会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汇聚到他的琴声中,比如,他看到炊烟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志在炊烟。而子期又会怎样夸赞呢?”
“袅袅乎若炊烟。”学生跟随课件说出答案。
“很好,你们发现了吗?在袅袅乎若炊烟中有一个短语叫做袅袅炊烟。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很多,如白雪……”
“皑皑!”学生齐声答。
“再比如,明月——”
“皎皎!”
“嗯,答得不错,让我们也做一次古人,学着钟子期的样子来夸赞伯牙吧!”
接下的时间,学生按照我给的支架,一一说出了答案。眼看训练的差不多了,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她试探地说,老师,我想说“芳草”。
“可以啊,伯牙志在芳草,钟子期曰——”我放慢语速,等着她整理语言。
大约过了五六秒,她给出了回答,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萋萋乎若芳草。
“这个回答可真好,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吧!”同学们由衷地为她送上掌声,后面的听课老师也露出了微笑。
“不论伯牙想到什么,都能在琴声中自如地表达出来,而钟子期也能迅速地感知出来,这就叫——”
“默契。”学生齐答。
这样的默契,这样心灵相通的两个人,我们就称之为——
“知音!”
“是的,在课后的资料袋里,对知音的解释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寻觅到自己的知音,而伯牙是如此幸运,他遇到 了,此刻他心情如何?”
“高兴、喜悦!”
“那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第二、三句话吧!”
接下来是故事的转折,钟子期死,伯牙的心情由极喜到极悲,做出了“破琴绝弦”的举动,旨在告诉世人,世间他再无知音。
通过出示“资料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资料袋”中三首诗句的朗读体会“知音难觅。”
最后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共读古文,感受“知音”二字的厚重。
至此,本节课已圆满结束,而留给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提前做了很多知识储备,了解到伯牙虽琴技高超却无人真正能懂他,了解到伯牙不仅琴技高超,为人为也像“高山流水”那般坦荡磊落,伯牙的琴声里不仅有景,更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而这一切,都凝结在一个“志”字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些内容没有一一展示,如果展示了,那么这节课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期待着,有机会我还能再讲这节课。
后记:十分感谢二艳老师对我的倾心指导,使我思路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