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丁玉海名师工作室的推荐,有幸读了此书,此书共分为五辑,第一辑: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第二辑:让学习真实的发生;第三辑: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第四辑: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学科课例深度剖析;第五辑:专家型教师成长 ,成为自我革新的领航者。
从书中感受到作为老师,我们只有积极去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体会他们遇到的学习困难,才能去解决这些困难。这也是为什么陈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的原因。从目的出发,以需求为导向,为了学生在每节课堂都能学到知识,观察与研究是完成教学改进和突破的重要方法。
如何和孩子处理好关系,创造一个润泽温暖的班级文化氛围。陈老师举了两个关于倾听的例子,美国教师和日本教师。美国老师蹲着听学生讲,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日本老师坐下来,学生上来讲自己的问题,让课堂真正围绕学生展开。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和学生真正地交流融合。此外,作为终生学习者,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学习,要读关于本学科的专著,精读一到两本,通过做笔记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能够做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掌握的东西。在做中学,学中掌握。先和孩子建立好融洽的关系,先让班级凝聚好关系,把团队做好。
陈静静博士说,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基本会经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味——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负面评价——失去信心——放弃。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这些学生称为课堂上的“观光者”。
回想一下,对于我的课堂,我反倒会特别留意学困生。但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或许也真的有这样的课堂存在,我就会很惭愧,因为存在过这样的孩子,而我还没察觉到。我甚至于可能对他(她)发出的求救信号都没收到过,真的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