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80篇《郑风 羔裘》
【原文阅读】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译文参考】
穿着润泽羔皮袄,为人正直又美好。
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怕牺牲为君劳。
穿着豹饰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
就是这样一个人,国家司直当得好。
羊羔皮袄真光鲜,素丝装饰更灿烂。
就是这样一个人,国家杰出的人选。
【字词注释】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3)洵(xún):信,诚然,的确。
(4)侯:美。
(5)其:语助词。
(6)舍命:舍弃生命。
(7)渝:改变。
(8)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9)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
(10)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11)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12)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13)粲(càn):光耀。
(14)彦(yàn):美士,指贤能之人。
【诗歌赏析】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一种说法是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作者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极为高明。
诗篇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先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
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 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
【《羔裘》学习的反思探讨】
关于这首诗主旨历来也是争论不休的。《毛诗序》说:“《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赞古喻今,以赞美古代君子来讽喻现在的官员。朱熹《诗集传》认为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辞”,即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对于这两种意见,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对于认为此诗是讽刺现实之作的观点,主要有两条理由:一、在《诗经》中凡称到“彼其之子”的诗,都是讽刺诗,如《王风·扬之水》、《魏风·汾沮洳》、《唐风·椒聊》、《曹风·候人》等,因此,《郑风·羔裘》也不例外;二、《诗经》中所收的诗止于陈灵公时代,而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陈灵公时代要晚五六十年。再说,在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韩宣子时,子产曾赋《郑风·羔裘》,如果说这是一首人家赞美他的诗,他怎么可能在客人面前用这首诗来夸耀自己呢?
如果联系到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那么,说此诗有讽刺意味,也就是说,在诗中,礼服的高贵华丽衬托着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饰的华美同时也象征着君子高贵的人品。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上古时期的体服名物词之“裘”类
上古时期,汉语描述服饰的词汇非常丰富。服饰名物词主要可以分为首服名物词、体服名物词、足服名物词三个类别。
体服名物词是非常丰富的,既有专指某件服装的词,也有指整套服装的词,还有指服装某一部件的词。衣裳类名物词就是指上古时期某一件服装的名称,至少分为衣类、裘类、衮类、裳类等多类名物词。这里,学习一些上古时期关于“裘”的的知识。
裘,是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汉班固《白虎通》:“古者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禽兽众多,独以狐羔,取其轻暖。”上古时期的裘服是重要的服饰,以“裘”为类义素的多音节裘类名物词有11个:大裘、良裘、功裘、羔裘、鹿裘、黼裘、狐白裘/狐白、狐裘、麛裘、麑裘、亵裘。
大裘:黑羔裘,古时天子祭天的礼服。《周礼·天官·司裘》:“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孔子家语·郊问》:“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
良裘:精制的皮衣,古代供君王所服。《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良裘,王所服也。”
功裘: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周礼·天官·司裘》:“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
羔裘:用紫羔皮制的皮衣。古时为诸侯、卿、大夫的朝服。《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儒,旬直且侯。”《论语·乡党》:“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鹿裘:鹿皮做的大衣,常用为丧服及隐士之服。《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袪。”
黼裘:用羔和狐白杂为黼文的皮衣。《礼记·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郑玄注:“黼裘,以羔与狐白杂为黼文也。省,当为狝。狝,秋田也。国君有黼裘誓狝田之礼。”
狐白裘/狐白:用狐腋的白毛皮做成的衣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麛裘:麛,幼鹿。《说文》:“麛,鹿子也。”《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麛裘,即以幼鹿皮制成的白衣服,同麑裘。
麑裘:麑,通“麛”,幼鹿。麑裘,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衣服。
亵裘:家居常穿的皮衣。
“大裘、良裘、功裘”的“大”“良”“功”等义素都说明了“裘”的突出特点,天子祭天是上古时期最重大的祭祀活动,此时所用的裘服自然是特别重大意义的象征,所以名为“大裘”,“良裘”是供君王所服,所以做工精致,故为“良裘”,“功裘”是有别于“良裘”的指称,卿大夫不及君王尊贵,故做工也不及良裘精致,所以称之为“功裘”;“羔裘、鹿裘、狐白裘/狐白、狐裘、麛裘、麑裘”都是用表示材料的义素与“裘”组合形成的词语;“黼裘”的“黼”是表示“花纹”的义素。这些关涉义素与类义素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双音节词语的一部分。
在该类词语中,“羔裘”和“狐裘”是使用最早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这与羔裘与狐裘使用之广密切相关;其次是“狐白裘/狐白”,再次是“大裘、鹿裘”,可见上古时期祭礼与丧礼的重要。
参考资料:
《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研究》,关秀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