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念书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的生活,要有用,不然就是读死书了,变成两脚书橱,书念的很多,一遇到现实的情况行不通,不能够去灵活应用,那是不够的。
你不要一个人只靠自己的经验,你能接触多少事情呢,三百六十行,你顶多做个两三行,但是你念《诗经》的话,各方面的资料都有,因为古代有采风之官啊,把各地的歌谣有收在一起,再加以编选,形成所谓的《诗经》三百篇。
所以你看的时候就知道,每一个国家的风俗民情,当然里面也包括王朝里面各种正式的祭典所唱的诗,这一来的话,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类生活经验,都给你提供了现实的材料。你看了之后马上可以用在你今天的生活。
否则你都要靠自己经验的话,恐怕当你有经验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那你这一生不是变成实验跟错误的一个牺牲品吗?
所以孔子强调什么?你如果学会了《诗经》,念得滚瓜烂熟,接着呢,给你政治任务,你没有办法达成是不行的,代表说政治任务是今天的,《诗经》是古代的材料留下来的,你必须温故而知新。
很多人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可以当老师,难道这边也要温故知新吗?其实念任何书都要温故知新,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以前的人或是外国人留下来的,所以这个书都不是我的经验,是别人经验写给我看的,你看的时候你不能照搬过来。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照搬,我念了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个什么故事,照搬过来,照搬过来没有什么用,大家听久了之后就好像,小时候听童话故事,听完毕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只是觉得很有趣而已。
你真的去听到过去的书上所记的资料,一定要把它转化成你今天遇到实际的状况,要如何应用,如何面对。这样才有用。
所以孔子很强调什么,给你政治任务,你因为《诗经》读得不错,可以达成。因为《诗经》里面什么都有,孔子自己在《阳货》篇第十七,后面也会提到,你学《诗经》之后,除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外,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我学了《诗经》之后,就近可以跟父母相处,侍候父母亲,远的话可以跟国君相处。
因为《诗经》里面多的是这样的材料,谈到孝顺,谈到友爱,谈到家人互相思念,谈到你做官的时候要坚持什么原则,谈到好人有么有报应这些。很多的。所以你学会之后你就知道,我现在可以把这个学问用在生活上,减少错误,让我的生活立刻显示一种效率。
接着还有第二段,让你当外交官,到国外去,你能不能独当一面呢!?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古时候的外交官,他是“受命不受辞”,国君派我出使到外国,国君给我命令,国君不教我怎么讲,叫做“受命”。他传授给我命令,让我达成什么任务,“不受辞”,国君不会告诉我怎么说。如果国君连怎么说都告诉我的话,干脆我哪一个光盘算了,请国君录好,我到那儿去放光盘好了。那何必需要你当大使呢!给你这么高的礼遇呢!
现在当然没问题了,电脑直接沟通了,声音相貌立刻出现了,三方会议都可以开了,但是在古代不行啊,所以你学《诗经》之后呢,你了解国君的任务让你达成,你到外国去之后,就要灵活运用了,叫做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专对就是我自己可以想办法,用我的学问,我的言辞,把国君交代的任务加以完成。完成之后,国君他不会管你怎么完成的,我只会问任务完成么有。怎么完成的,将来可能有别人记下来说,你在很多关键的地方,使用了《诗经》什么样的话,让别人听了之后有道理。
为什么需要学学《诗经》呢!我们有时候学一点成语,也是一样的意思。很多话你直接讲的时候呢,有时候太直白了,说出来之后别人会觉得没有回旋的余地,很多事情都需要婉转一点。
两点之间最短的是直线吗?数学上也许是,人际关系绝对不是,我们两个做朋友直接说,你认识我,我认识你了,我们做朋友这很少的,都是怎么样的呢?认识好久了,后来发生一件事,才知道说在患难中见真情啊,对不对。
那你说我们以前早就认识,那为什么没成朋友呢~一定需要经过患难,一起旅游碰到什么样的灾变,这个时候才发现,谁跟你心思很接近,救人第一。谁跟你一样,一起逃命。那要看情况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才发现说,原来我们之间最短的是什么,绕一大圈;所以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就是说,甚至不打不相识啊,武侠小说里面很多这样的例子,打的时候才发现说,我们原来师出同门,要不然我们的师傅是师兄弟,再往上推推到同一个宗派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明什么 ,《诗经》的效用,所以孔子为什么跟他的孩子说,你不学《诗经》的话,说话就没什么凭借,凭借就是靠山,你为什么能够说话呢!你《诗经》读多了。
我们后来小孩子念《唐诗三百首》,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蘅塘退士。你也会唱出来有板有眼。很像一回事啊,因为你熟读了,熟读成诵了,几乎可以背诵了。
所以这一段就很清楚谈到,要学以致用。
有些念书人啊,学问很好,但是就关在象牙塔里面,做专业的研究,当然他有他的贡献,这不能否认,但是你不能忽略一点,假设你今天研究儒家,研究道家,你跟别人都不来往,那是学了儒家有什么用呢?
儒家我们念到现在,已经超过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了,哪一段不是实际生活上的事情,学生请教怎么从政,请教什么是仁德,请教我该怎么样学农夫,老师教一教吧!都是具体生活上的事情。
孔子当时回答的时候呢,也都就生活上的材料举个例子,讲个故事都有,那为什么今天变成写论文呢~写下来之后没几个人看得懂。
西方也类似啊,西方最早一部完整的哲学的书,就是《柏拉图对话录》,对话,我说一句你说一句,两个人讨论。
《柏拉图对话录》里面现在留下来的有26篇,一大半以上讨论都没有结果,譬如说我现在跟你讨论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勇敢,什么叫做美,什么叫善,讨论半天没有结果,但重要的不在于结果,重要的在于过程。
讨论过程里面让你发现,自己的观念是狭隘的,只看到一面,而别人跟你唱反调,那个反不是不对哦,你有正,你有反,才能合,你才能往上提升啊,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学问一定要来自于生活,还是要回归于生活。
所以呢,这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