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

管理的核心究竟是“管事”还是“管人”?实则触及管理的本质,直接决定了管理者的思维格局与管理成效。

一、表象之争:管事与管人的表面张力

传统认知中,“管事”派强调流程、标准与结果的可控性,认为只要系统完善,任何人都能按流程工作;“管人”派则主张人是组织最宝贵的资产,只要激发个体潜能,事务自然能够完成。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实际上反映了管理的两个基本维度:理性系统与自然系统。理性系统视角下,组织是达成目标的工具,管理就是设计最优流程;自然系统视角则认为,组织首先是个社会实体,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软因素”才是关键。

现实中,过度偏向任一方都会导致问题:

· 只重管事:陷入“过度管理”陷阱,制定繁琐规章,压抑员工创造力

· 只重管人:陷入“人情困境”,团队氛围虽好但执行力不足,目标模糊

二、本质之思:管事与管人的辩证统一

管理的真谛不在二选一,而在于认识到:管事即管人,管人即管事。

德鲁克曾言:“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一“行”的过程,恰恰体现了管事与管人的交融。管理者通过“管事”来“管人”——设定明确目标、建立公平流程,本身就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同时通过“管人”来“管事”——激发团队潜能、培养人才,才能确保事务高效完成。

管理的精妙在于:将抽象的人性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事务安排;同时通过具体的事务设计,回应抽象的人性需求。

以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为例,这套看似冰冷的产品开发体系,实际上深刻考虑了研发人员的工作习惯与创新需求,既规范了流程,又释放了创造力。这正是管事与管人统一的典范。

三、实践之道:从“通过人完成事”到“通过事成就人”

卓越管理者实现了思维的两次跃升:

第一次跃升:从“对人不对事”到“对事不对人”

建立客观标准,聚焦问题本身而非个人情绪,这是管理专业化的基础。

第二次跃升:从“对事不对人”到“通过事成就人”

这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智慧。管理者意识到,事务不仅是完成的目标,更是团队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载体。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项目都是员工提升能力、实现价值的平台。

现代管理的精髓,在于将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在具体事务中统一起来。 当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与意义,管理的两大维度——效率与人文——便实现了和谐统一。

总之,管理不是简单的“管人”或“管事”,而是在具体情境中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点。它要求管理者既要有系统思维的严谨,又要有对人性的洞察;既要能设计高效的流程,又要能激发团队的潜能。

真正成熟的管理者,懂得: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严谨的事务流程与灵动的人文关怀在组织中共舞,最终通过精心设计的事务安排,成就组织中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