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西的遭遇,放在谁身上也都是这样吧!
到了农忙时节,就苦了几个孩子了,吃了上顿没下顿。正西还要开车出去给人割麦子,馒头放在蒸笼里,但是太硬,孩子们也不愿意吃。
有时,村里有谁看见,就带到自家吃碗饭,可农忙的时候,大家都在抢收庄稼,村里又能有几个闲人呢?
有时放学,正西妈妈就在放学必经的路口等着,两个孩子一放学,就把他们带到老三家,再去把正西的小儿子接到老三家,一起吃饭。正西的三嫂,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可是又怎么去跟这些没妈的小孩子计较呢?
那些年,人们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洗完澡,都坐在自家门口纳凉、拉家常。说起正西,几个人就说:“正西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孩子连口饭都吃不上,自己又当爹又当妈的,毕竟是个男人,还是不如女人。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给他说一个”,有人接着说:“三个孩子呢,人家来也要带孩子,负担太重,又是二婚,不好相处,难呀!”
西正还像以前一样,对于人们的提议,他没什么表示。玲死了的第二年,一个冬天的晚上,正西在家又哭又喊,应该是喝了酒的。.
路上没几个人,声音传出来就特别大。就这么几户人家,大家虽然相处的不错,可是毕竟是人家的私事,谁也不好去说什么。
第二天,他家隔壁的一个老人说:“正西心里苦着呢!昨天晚上喝醉了,一直在叫玲的名字,边说边骂,说玲把他扔在半路,他跟几个孩子怎么过?要喝毒药没结婚就去喝,或者等老了再喝。现在上不上,下不下,娶人不好娶,不娶几个孩子怎么办?正西哭,几个孩子也跟着哭,夜深了才没了声音。叫人听了心里难过“。
第二年开春时节,就有人去找正西了,还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你看你家里没个女人,想干什么出去都不放心,孩子没人照顾。再说照顾孩子的事,还是自己人最放心。你二哥已经不在了,你二嫂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也很辛苦,孩子都小,地里的重活没人干。你两人要是能成,我也算是做了好事,你考虑一下,给我个回话“。
正西头看向一边,眉毛皱着,坐在椅子上抽烟。直到老人家说完,他才说了句:“我考虑几天,给你个回话”。
没过几天村里就有人说:”有一天,天还没亮,就看见正西的二嫂,从他家后门出来,回村子里去了“。
这话一传开,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两早就住到一起了。
或许就是两个失去了伴侣的人,相互慰藉吧!心里的痛,只有靠肉体来纾解。
由正西三哥和妈妈做主,一大家四家兄弟,坐在一起吃了顿饭,庆祝老二和老四合为一家,也算是他们一起搭伙过日子的见证。
两家的孩子也不用改口,孩子们有事,有人给他们做主了;正西有事,有人给他的孩子做饭吃了。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对于正西和他嫂子来说,这个结局无疑是最好的。
可是,往往开始太顺利的事,结局并不让人满意。有人说:“是正西自己做事不对,管得太多。就算是亲二哥的孩子,也不是自己的”,也有人说:“是他嫂子太殷勤,天天早上那么早,就跑去给他炖鸡蛋,不花钱得来的东西,自然就跟仍破烂一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开始挺好的一件事,最后闹到老死不相往来,几个侄子也不理他了,架都不知道吵了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