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的内容作者主要分三部分阐述:
① 怎样让习惯不可抗拒?
简言之,要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让它具备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通常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都来自于我们的本能,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其间影响的激素是多巴胺,如果只是想要建立一个新习惯,不必过于纠结多巴胺到底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对一件事情欲罢不能,又对另一件事情避之不及。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具体的方法,作者的称之为习惯叠加+绑定喜好。
行为改变的第一定律里提到了习惯叠加,即把新习惯加在旧习惯的后面,可以降低执行的难度,而习惯叠加之后,再绑定喜好,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理解:
当我做完(某个旧习惯)之后,我将做(我想要建立的新习惯);当我做完(我想要建立的新习惯)之后,我将(做我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
比如:每天哄睡孩子之后,我就开始做成长手账,当我做完今天的成长手账,我就上淘宝下单一个手账物品。
我想要建立的习惯是写手账,而我喜欢做的是买买买,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强化了做手账的欲望。
② 亲友的作用,其实说的还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所谓的亲友,作者指的主要是以下三类人:
1)亲近的人;2)群里中的多数人;3)有权势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与其说我们是自己的选择,不如说我们只是在模仿他人。看到闲下来的父母刷手机看电视,孩子自然也会如此;看到伴侣晚饭时又点了外卖,自己难免也会跟着吃不健康的食物。
所以,为了建立新习惯,就要有意识地加入视你的喜好为正常文化的群体。想要建立阅读的习惯,就加入读书群;想要建立运动的习惯,就加入健身群等等。
当然也有坏处,比如如果大众的观点是错误的,自己也有可能跟着一起错。
③ 如何找到并清除坏习惯的根源?
作者把人类的一些潜在动机总结为:
* 节省精力
* 获取食物和水
* 寻找伴侣并传宗接代
* 与他人建立联系并结合
* 赢得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 减少不确定性
* 获取地位和声望
可以说我们做很多事情,就是出于以上几点的潜在动机。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最终做出的行为,可能并不是解决潜在动机最佳的方式,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之前的个人经历,形成预测,然后影响渴求程度,从而做出不同的行为。
简单地总结为:感觉和情绪→预测→渴求→行动。
比如说当肚子饿了的时候,有的人会适可而止吃饱就停下,但有的人非得吃到食物顶到喉咙口才肯罢休。原因可能就在于感觉和情绪的影响。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容易暴饮暴食,或者有过不太美好的饿肚子经历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多吃。
所以想要建立高难度的习惯,就要从转变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始,建立积极的内心体验,更有利于我们养成有难度的习惯,用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
从“明天5点半我一定要起床”到“明天我又可以享受一个安安静静不被打扰的清晨”;从“今天一定要跑满5公里”到“是时候增强我的耐力,加快跑步速度了!”
甚至可以创建一种激励模式,训练自己把习惯和自己喜欢的事情联系起来,然后等到自己需要一些动力的时候,就可以启用这个提示。比如写作之前,先去喝一杯最喜欢的咖啡;或者跑步之前去拍拍家里的宠物等等。
同理,面对坏习惯的时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多想想它的坏处而不是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