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三本书:《边城》《汉水的身世》《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记得周五的时候看完《边城》总想写点什么,发现没啥特别要留下的,只是在大脑中又多了一个想去看看的茶峒古镇,查了下在吉首市,交通不太方便,高铁后需要转两趟公交车,路程还是比较远的,等什么时候有机会一定去看看这个一脚踏三省的湘西古镇。
《汉水的身世》这个感触更深刻,毕竟饮汉江水长大,所以看到书名特别的亲切,这本书出版于2022年10月,记得那时刚上架时读了个序,就因种种缘由没继续往下读,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前几天听了《大望局》播客关于4.23读书月的节目里中信出版人方希的推荐,作者袁凌花了8年时间走访调研,整理写作而成,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社会、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文章分五个部分:南水北调,移民的望乡,航道的兴衰,鱼与“渔”的惆怅,河流的清浊。这个推荐序罗新是我近期看的《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的作者写的,之前因为看漫长的余生了解过他的背景:从襄阳四中走出去的研究南北朝历史,中国民族史的北大教授。
说回到汉水身世这本书:汉江担负解决华北和京津地区“渴水”的重任,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有很多原本居民被迫迁到其他城市,书中有讲到相对较好的安置点就是枣阳惠湾的移民点,这也是我的家乡,襄阳下面的一个地级市,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从小生活在千湖之省的湖北,能感受到水资源的充沛,堰塘,小河小溪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到了种水稻时节,开闸放水时,所经渠道都奔腾着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淹没了原本的石桥,母亲们将石桥当洗衣石洗衣,孩子们在浅水区嬉戏。大大小小的堰塘基本都种有莲藕,在我学会了杨万里的《小池》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情景就在一个初春的上午被伫立在池塘边的我惊喜地发现,不得不感叹这原来是写实。夏天大人们都午休去了,一再叮嘱我们不要去水边玩耍,说有水猴子,吓得我们也不敢独自前去,基本都是约上小伙伴才敢去河边玩。小时候一半的乐趣与水有关,长大离开家乡多年后,原来的村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原来的小山已经夷为平地,村北头原本种了很多莲藕的堰塘也被填的只剩一个小水池,连水库的水也为了养鱼而常年保持低水位,水较之我们小时候少了很多,这有发展经济的原因,也有南水北调的原因,因为长期的南水北调,导致本来依靠汉江的地区在干旱时节通常是没水灌溉,优先于大城市的供水,到今天北京市民打开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
书中说到移民,印象中也因为水的原因我们村里也有好几家从陕西搬来的,在我们那里扎根,至于什么时候搬来的我没问过父母,从我记事起,我们同龄人的父辈已经在我们那里好多年,以至于从来没去问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同化了,南水北调对于搬离故土,到其他地方不太适应,但是户口已不在本地,不得不租房在原来城市的居民来说,其实是很无奈的,属于漂泊在家乡的异乡人,一个工程的建立,背后有部分人的牺牲,而我们需要去知道正是他们的成全,才有了浩大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本《汉水的身世》。也希望大家能珍惜水之源,保护水资源。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作者王志纲在新华社10年的宏观经济的记者,后自己开战略咨询公司,给全国很多省都做过战略发展顾问,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都的宽窄巷子...基本现在很火的文旅城市都有他的参与,读这本书感觉畅游14省,从地理,人文,历史,风俗及当地人的个性等方面的描写,每个城市的历史兴衰都做了客观分析及未来走向的建议: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巴蜀,贵州,东北,潮汕,大湾区,一本书读下来对中国的这几个省有了更深的了解。推荐大家阅读,内容不枯燥,各个地方特有的个性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推荐大家可以用电脑看电子书,大屏,体验感很好,记得之前有听过一个关于注意力的课题,有说到过大屏更容易集中精力,如果屏幕过小,视线范围较大,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影响,不知觉中就走神,但是大屏让你满眼都是文字,得到电子书的三栏体验感真不错,一页能看3000字,一本10万字的书,也就按30下键盘就差不多看完了,亲测真的好用。坐在屏幕前能3小时不动,越看越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