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父母语言(5)性格塑造:可贵品格是坚实的“人生基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本章关键词:【品格】【修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品格,除了天性之外,大部分都是后天养育的结果。要想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品格,父母除了多关心、多鼓励、多指导孩子外,最重要的还是言传身教。

今天我们从自信、勇敢、诚实、善良四个方面来看看怎么塑造孩子的性格。

一、自信:让孩子更自信的语言魔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非常简单,那就是不停地否定他,让他产生自我怀疑,最终,他将会变成他想象中的样子。

心理学研究,大约有75%的孩子有自卑心理,而且这些自卑心理大部分来自家庭的影响。

来看看这案例:

期末考试,孩子取得了班级前三的好成绩,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分享这个好消息。

女儿:“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超常发挥,考了班级前三呢!”

妈妈:“才考班级第三名,有什么好得意的,全年级都排几十名去了吧,你的成绩之所以忽上忽下,就是因为容易自满。”

女儿:“妈妈,这次我的进步已经很大了,提高了好几个名次呢!而且,这都是我努力的结果,您看,最近我起得多早,睡得多晚。”

妈妈:“就凭你这自满的态度,将来也没多大出息。你看隔壁媛媛,人家上的是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每次考试排名都在年级前十名,人家还不满意,给自己定了进入全年级前五的目标,这才叫有志气。”

女儿:“我怎么做都得不到您的肯定,妈妈,您为什么总是看不见我的努力?”

女儿说完,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关起门来。

言语上的打击和贬低会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会让他的表现向着越来越糟糕的方向发展。

该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摆脱自卑、建立自信呢?

1、尊重孩子,不揭孩子的短:被尊重是与生俱来的、最本能的需求,我们要时刻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宣扬孩子的糗事,不当中批评孩子。

2、让孩子体验成功,学会自我肯定:如果无法自我肯定,那别人的鼓励再多都没有用。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体验成功,产生自信心。

我们再看看这个案例:

期末考试,孩子取得了班级前三的好成绩,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分享这个好消息。

女儿:“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超常发挥,考了班级前三呢!”

妈妈:“你进步真的很大哦,看来最近这段时间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妈妈希望你能继续努力。”

女儿:“好的,妈妈,我争取下次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妈妈:“嗯,你能努力上进,妈妈非常欣慰。不管你排多少名,你永远是妈妈的骄傲,妈妈永远爱你。”

女儿:“妈妈,我也爱您。”

女儿说完,向妈妈比了一个加油的手势,然后斗志昂扬地准备开始下一阶段的奋斗。

只有鼓励和正向引导才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感觉良好,他们才愿意构建更好的自我。而这会带来正向反馈,在不断强化中,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二、勇敢:赋予孩子勇敢的力量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会有意无意的锻炼孩子勇敢的力量,但由于我们过于强化这方面的影响,常常会进入误区,强迫孩子勇敢,反而适得其反。

比如孩子的怯场,我们以没有勇气为由,逼迫孩子“勇敢”,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会勇敢的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但其实内心却没有成就感,甚至还会有强烈的屈辱感。有些情况下,勇敢说“不”,才是真正的勇敢

一个小女孩正在室内游乐场,她的妈妈在一边看护。

突然,一个比女孩稍微大一点儿的男孩将女孩手里的玩具抢走了。

妈妈:“你怎么随便让人家把玩具拿走?”

女儿:“我没注意,哥哥就抢走了。”

妈妈:“这是公共场所,所有玩具都是谁先拿到谁先玩,他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随便拿走你的玩具,赶紧去要回来!”

女儿:“妈妈,我不敢。”

妈妈:“怕什么怕,勇敢一点儿!”

小女孩低着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双手来回捏着一块积木。

妈妈:“瞧你那点儿出息,真没用。”

这位妈妈不但没有为安慰孩子,反而觉得孩子不够勇敢,甚至还嘲笑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大家对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情况?

恐吓孩子、嘲笑孩子,不但不会让孩子真正勇敢,还会让他对这件事产生阴影,并害怕相同的境遇,会让孩子更加胆小怯懦。

所以我们要避免这些情况,我们应该这样做:

1、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勇敢说“不”,坦然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打败怯懦的第一步。我们要告诉孩子,不需要唯唯诺诺,人云亦云,要勇敢的做自己。

2、不要嘲笑、恐吓孩子:孩子天生并不是胆小的,如果父母经常以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比如“作业完成不了,老师明天要罚你”之类的,只会暗示孩子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增加了孩子内心的胆怯。

所以,我们看看下面的案例处理的怎么样:

一位妈妈带女儿去逛商场,女儿看到一个珠宝店正在派发气球,她拉住了妈妈的衣襟,眼睛充满渴望地盯着气球。

“你想要这个气球,是吗?”妈妈低声询问女儿。

女儿点了点头。

“那你去问阿姨要一只吧。”妈妈鼓励女儿自己去要。

“妈妈,我不敢。”女儿小声地说。

“那妈妈陪你去,好吗?”妈妈领着女儿走到那个店员面前,示意女儿自己开口。

女儿终于勇敢地开口了,她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阿姨,能给我一只气球吗?”

那个店员亲切地摸了摸女儿的头,说道:“当然可以啊。”

然后女儿自己挑了一个粉色的气球,那是她最喜欢的颜色。

这件事以后,女儿似乎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善意,慢慢地放下了戒备,再也不怕跟他人交流了,自己无论有什么想法,都会勇敢地表达出来。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各种难以应付的挑战,作为父母,请一定要找到培养孩子勇气的方法,赋予孩子勇敢的力量,让孩子即使离开父母的保护,也能安全、独立、健康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三、诚实:不说谎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

相关研究表明:2岁的孩子,有30%会说谎;3岁的孩子,有50%说谎;4岁的孩子,说谎的比率上升到了80%;到了12岁,孩子说谎的能力会达到巅峰。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呢?

1、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某个愿望:比如为了不上学而说谎自己不舒服

2、逃避责任:比如东西弄坏了担心责骂而撒谎不是自己

3、父母喜欢说谎:父母经常说到但做不到

比如下面的例子:

妈妈在厨房忙碌,哥哥和妹妹在客厅玩耍,突然,“砰”的一声,客厅传来玻璃碎掉的声音,妈妈赶紧出来查看,发现酒柜上的醒酒器被打碎了。

妈妈:“你们谁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哥哥:“是妹妹将它打碎的。”

妈妈:“你个撒谎精,酒柜那么高,妹妹能将它碰下来?”

哥哥:“真的是她。”

妈妈:“你还狡辩,看我怎么收拾你。”

妈妈说完,狠狠地打了哥哥两下。

妹妹本来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却吞了进去。

面对这样的妈妈,她实在不敢承认,醒酒器真的是自己打碎的。

这个案例中,很明显这是个很严厉的妈妈,犯错后会受到打骂。对哥哥来说,妈妈给哥哥直接设定了一个“撒谎精”的标签,哥哥肯定无法感觉到妈妈的包容,后面极大的可能就不会再说真话;对妹妹来说,看到犯错后要受罚而内心害怕,所以选择了撒谎,不敢承认。

其实,犯错并不可怕,而说谎却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而最后让孩子成为爱说谎的小孩:

1、父母不说谎: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空头支票,那孩子也很难成为一个讲信用的人。

2、了解真相,不要贴标签:先听孩子的解释,了解真相,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直接说还是是撒谎精之类的,这样孩子才敢在我们面前说真话。

3、孩子坦白后,要表扬他的诚实:让孩子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勇气。其实孩子犯错后都是很恐慌的,如果他知道说实话后并没有那么糟糕,那他就不会选择说谎去掩盖了。

所以这个案例可以这样来:

妈妈在厨房忙碌,哥哥和妹妹在客厅玩耍,突然,“砰”的一声,客厅传来玻璃碎的声音,妈妈赶紧出来查看,发现酒柜上的醒酒器被打碎了。

妈妈:“你们谁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哥哥:“是妹妹将它打碎的。”

妈妈把视线转向妹妹:“你能给我叙述一下,你是怎么打碎它的吗?这个酒柜对你来说有点儿高。”

妹妹:“我想拿一只啤酒杯,给我的乌龟洗澡,所以我先爬上椅子,再爬上餐桌,然后恰好够到杯子。可是我不小心碰到了醒酒器。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虽然你打碎了东西,但是你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也没有说谎话骗妈妈,还是一个好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妈妈不怪你。现在,你和妈妈一起把碎玻璃收拾干净吧。”

妹妹:“好的,妈妈。”

当发现孩子说谎之后,切忌责骂孩子。严厉的惩罚会制造更大的谎言。

四、善良:让孩子学会去爱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善良也是人性最安全的保障,所以每个人都愿意和善良的人相处。

我们要让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因为除了爱己,还需爱人。

我们需要这样做:

1、关注孩子能否关爱他人、融入集体:我们要注意询问孩子是否有关爱他人的表现,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2、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我们要提高对孩子道德的期望值,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3、懂得感恩,让孩子学会说“谢谢”:让孩子明白,没有人有义务帮他做任何事,即使是父母,也应该表示感谢。

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懂得感恩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获得幸福。

五、总结

引用文中一句话: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一定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加强自身的修养,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品格高贵的人。


更多亲子关系,可关注公众号:意渲,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