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课程要点:
关于情绪
①情绪是维持和促进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功能。
②情绪是人的生理反应;
③人的基本情绪:喜怒悲惧;
④哭只是情绪的表达,没有好坏,是生理需求
⑤只有情绪流淌走,大脑才能回归正常思考。
接纳性语言:
①不干涉就是接纳
②不干涉=信任
③不干涉=尊重
④接纳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接纳孩子的行为。
被动倾听
①黄金沉默、闭嘴
②用倾听帮助孩子情绪流淌
③倾听帮助孩子成长
④案例:书中34页案例
避免12种沟通绊脚石命令、控制 警告、威胁 说教、规劝
建议、意见 教育、说服 批评、责备
赞扬、赞美 嘲讽、羞辱 分析、解释安慰、安抚 调查、质问 转移话题
1.命令,指挥,控制。如:孩子说"为什么我要倒垃圾,某某的妈妈就不让他做,孩子不应该做太多家务"。这类家长习惯性回答‘我不管其他家长怎么做,你必须做家务。’
2.警告,训诫,威胁。习惯性对孩子说"你再说一句这样的话,我就让你出去。’
3.规劝 说教,布道。‘你应该这样……’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我建议你去跟老师谈谈这件事。’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这样理解,你妈妈需要你帮忙做家务。’
……
总之以上的类型,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训诫,不是沟通。没有把问题归属搞清楚。他们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不接受我的感受,因此你希望我做出改变、你认为我是错的……’。往往会造成谈话不欢而散。
避免12种沟通绊脚石
①关闭孩子沟通的心门
②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③带有批判、指责、不信任和否定等
④会代代相传
门把手
①提出邀请,请对方多说一些
②表达尊重和接纳
③“能多说一点吗”
④“是什么原因......”
⑤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问题是用来了解的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就是去接收孩子的情绪和信息的含义。不要去发表自己的信息。你只需要对孩子的信息含义的理解给个反馈,不多也不少。
个人收获:
1. 只有当负向的情绪都流淌走,我们的大脑才能开始正常地思考。
很多人以为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方法是抑制它们,忘掉它们,或者想些别的。其实,当人们受到鼓舞,坦诚的说出困扰自己的情绪时,这种情绪就得到了释放。而积极倾听正是促成这种精神宣泄的方法,不管对于孩子,还有我们大人自己。只有当负向的情绪都流淌走,我们的大脑才能开始正常地思考。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去释放自己的情绪。
2.不干涉就是接纳
学会接纳孩子,当孩子被接纳的时候,他就可以把全部心力用在成长上,而不用分出大部分心力去担心被指责,批评或者如何掩盖才不会被批评被指责。在孩子提出一个想法的时候,不妨先接纳他,再看看接下来怎么办。
3.被动倾听=黄金沉默=“闭嘴”
我们不去评判孩子的想法是对错好坏,先不去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让我们带着一份好奇,试着去了解一下孩子这个想法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接纳。
因此,当听到孩子的一个想法的时候,闭上嘴巴,只要听着就好啦,适时地给予一些简单的回应,比如说嗯,这样儿啊,就可以啦。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在听我说,我可以继续往下说。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我们走的离孩子的内心更近一些,同时可以让我们先抛开掉内心的那些评判和想象,离事情的真相更近一些,而不是最后陷入到我们内心的想象和猜测的深渊里。
4.主动倾听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一块糖,他就能哭好久,一句话,他就能大哭一场,一件我们看起来觉得不需要的小事儿,在孩子那儿,伤心的程度可能远超我们所想,孩子就是这么纯粹:他只在乎眼前,当下这个让他最心动的那个东西,或者是那件事儿。那接纳孩子就是接纳他当下的这个状态,我们感同身受的去回应孩子。
在那个当下,我们把自己带入到孩子的角色去感受,当孩子拥有问题处在问题区的时候,拥有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被我们的回应。这种回应,你呼我应,其实就够了,我不需要你帮我想办法解决,我没有情绪了,我是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