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引擎打造五育并举课程新样态

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引擎打造五育并举课程新样态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位于二七经开区东方路中段,始建于1991年,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为先、增智为重,健体为基,尚美为要,劳育为本,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探索新时期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路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补五育短板、强五育措施、促五育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创客实验学校、河南省美育工作示范学校、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创新先进集体、郑州市劳动教育实验学校、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郑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优秀学校。

二七区培育小学把课程校本化建设作为学校“五育”并举落地落实的核心和抓手,构建了“基础类性课程、拓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图谱,形成了研需求、定目标、明路径、建评价、创平台、强保障的“五育”并举课程支持“架构”。

一、研需求

学校科学分析学校课程实施现状,基于地域条件、生源条件、师资配备、资源条件等方面,全面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期待,厘清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思路,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科学分析资源条件,完善《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建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定目标

学校整体规划,科学确定学校育人目标,确立“五育并举”的顶层设计,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坐标,努力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聚焦“五育”核心内涵,确立“有底蕴(智)会做人(德)、有特长(体、美)会生活(劳动)、有涵养会共处(德)、有担当(德)会做事、有抱负(德)会创新”的育人目标,清晰厘定“五育”的内涵。

三、明路径

德育为先培根铸魂

德育铸魂,厚植家国情怀。国家课程有效落实,习读本按时开展,红色校本课程有效补充。扎实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对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架构进行顶层设计,深入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积极挖掘二七区域内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用好身边红色资源,进行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研发了红色研学手册和红色读本、校本课程《赓续血脉 红色铸魂》,基于身边的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典型案例评比研讨活动,综合运用情景模拟、项目式体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增加互动体验内容,以《新闻最前线》等活动为载体,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

(二)智育为重,启智润心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聚焦课堂,开齐开足课程,完善课堂形态,促进教学质量,强化小组建设,共促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实施“五个一”工程,聚焦学科本质,实现学科内融合,深耕学科课程,落实国家意志,夯实学科素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建构,基于学科,打破学科间壁垒,联通知识,突出学科建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的综合化课程实施模式,落实五育并举,实现综合育人。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务实教研,笃行提质,立足科研,求实创新,优化评价,助力发展,以开展“课堂教学高质量提升”活动为载体,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研发,学科内知识和内在结构进行梳理,做好学科内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创新优化,学科与生活深度链接,拓展延伸,学科与社会有机整合,知识迁移。

强化教育教研、科研成效,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教师科研和校本教研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扎实做好校本开发、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工作,挖掘课题中心潜力,组建各级课题建设团队,树立问题意识,开展实践研究,以研究为载体,五育融合,助推双减,科研赋能。围绕“三六五课堂高质量建设”校本教研,确保教师必要的教研时间,全体领导明确责任,分配一线教研,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型团队,教研提质,真实可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能。

(三)体育为基,强健体魄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推广校园足球、荷球、跆拳道、毽球、健美操等特色体育课程项目,举办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增强身体素质,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挖掘个人潜能、发挥自我特长、学会自主创新、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搭建一个参与竞争和自我展示与发展的平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把体质健康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范围。

(四)美育为要,尚美为真

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打造各类校园文艺活动阵地,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各种剪纸、书法、合唱、中国舞等艺术社团,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五)劳育为本,砺心磨志

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科学规划,开发劳动特色课程,与镇区康师傅工厂、大方桥梁、郑州科技学院、仟吉、澍青医学院相结合,建立校外劳动基地,建设了劳技室、剪纸劳动工作坊、发卡劳动工作坊、校园微农场等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专项课题研究,编撰劳动校本教材《校园耕心》,创新劳动育人方式,增强劳动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劳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每年举办劳动成果展示活动,与高校、镇区工厂、社区等开展共建活动,学生走进实践场所,开展学生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多方联动,促进学校劳动工作的开展。

四、建评价

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标课程目标,构建“五育并举”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实施“晓评助手”,评价维度划分为:优质德育、品质智育、一流体育、品牌美育、标准劳育,每一个维度下面都有相对应的子维度,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指向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企业微信移动端及时记录评价任教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根据学生的行为,选择符合的评价维度,选择维度下的精准标题然后进行图文记录式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数据可自动转化为评价成果,结合阶段性评价可自动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和评价手册。

五、创平台

创建“五育并举”的学课程实施展示平台,搭建“调研课”、“公开课”、“十大名片课”、“名师引领课”、“课堂开放月”等五育并举课堂展示平台,提升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开设《新闻连连看》《二七少年说》等学科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挖掘特色资源,建设红色实践研习室所、剪纸工作室、发卡工作坊,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艺术实践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

六、强保障

健全“五育并举”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业务领导学科分包,年级推动,学科组、教研组负责、教师实施的四级课程管理实施体系,成立“学生发展(德)、课程教学(智)、体育、艺术、劳动”五大中心。五力合聚,共筑五育,做到全学段全覆盖学校课程体系,助推“五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七区培育小学将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引擎,坚持五育并举,落实育人根本任务,达成“德育有创新、智育有突破、体育有特色、美育有亮点、劳育有成效”的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总体目标,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