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
【金句】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理解】这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得自曾国藩的自身经历。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
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所以,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
【启发】笨拙的人做事靠得住,虽然看起来比别人慢,实际上他能走得稳走得更远,办事踏实。
反观自己,喜欢求快,遇事急躁,到事情办完后总是留尾巴。用尚拙的方法,把速度降下来,沉稳的去做才能把事办
在这个世界上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只有把地基打牢固,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总结】曾国藩的人生轨迹
1.曾国藩受祖父影响,男儿要有血性之气,有魄力,不服输的崛强。
2. 第六次科考被学台“悬牌批责”文理欠通,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气势。第一次通过反思找出原因,从根源上改正。
3. 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
4. 中进士入翰林之路极其顺利,得益于曾国藩的尚拙和反思。
5. 在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自己不光读书少,还见识少。
6. 他读到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才知“何为第一等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志成为圣贤。
7. 三十岁立志要做圣人,就必须改掉身上的陋习,革新自己。
8. 通过读书与交友,视野和见识与以往大不同。
9. 好友告诉他写日记是做圣人之基,写日记是每天反省自己,曾国藩每天开始写日记。
10. 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日记还要拿得给好友看让他们点评监督自己。因为外力大于内力,事必有所逼有所激有所成。
想把曾国藩整个人生轨迹写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明天继续写。他的人生轨迹,还有我自己的感悟。
结合自身:学习曾国藩的人生经验与智慧,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让我们很受用,全世界最高的学问不是学问本身,而是使用学问的学问。你所学到的,悟到的,体验到的,生发到的都是你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