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的推荐下,我去阅读了《百岁人生》这本书,从而思考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想过的概念: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各类导致严重致死率的疾病被一一消灭,如曾经的肺结核一样,我们活得越来越长,我们的老年阶段该怎样去度过? (参考日本老人的现状)
有品质的悠闲生活?忙碌而操心的辛劳生活?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煎熬生活?
对百岁人生的初步思考
(来源: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口研究中心共建的“人类死亡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进一步的解释,参考吉姆·厄彭(Jim Oeppen)与詹姆斯·沃佩尔(James Vaupel)的《突破寿命预期的限制》,《科学》,2002年5月,第296卷。)
现在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被攻克,从1940年开始,预期寿命每10年就会增长2-3年。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詹姆斯·弗里斯对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700名校友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又对一群跑步者进行了跟踪调研,得出了一个结论:“经常运动、不吸烟和控制体重的人,病态年限一般会被大幅延迟。”
比如作者本人33年的外公,84岁时我们一同外出旅行徒步,他的体力比我这个年轻人还好,身体和精神状态完全看不出是80多岁的“老人”。这都是他良好的生活作息,持续的锻炼(坚持每天散步)带来的。
弗里斯认为,“公共卫生、教育、行为变化是实现健康老年的关键,这不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
而我也非常认可这个观点,不仅是从各国的平均寿命增长来看,还是从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又一代越来越早出现的养生观念来说,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不排除另外50%的可能性活不到老。
根据预期寿命增长的规律推算,我本人就有50%的可能会活到98-100岁。而未来,我可能60-65岁就退休,那这剩下的33-40年该怎么去过呢?我又该为此提前做哪些准备呢?以及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又会因为大量长寿的人出现而发生什么变化呢?
这就是我看到这本书思考的最初的问题。
毕竟,我还是想要有尊严地、优雅地老去,几十年后依旧是一个优雅美丽的老太太,不用为生活和家庭操心。
个人猜测的未来老年社会
2011年出版的《日本老年人的生存困境:来自一线的报告》,讲述了经济高速发展期30-40岁的老年人在迎来他们的老年期时,产生的巨大差距。一部分人是幸福的,老年时靠着储蓄和年金在享受着他们的兴趣爱好,享受最好的医疗和护理资源;一部分人在年轻时同样在拼命工作,但年老时却仅能靠着微薄的养老金生活,尽量不去利用外界付费资源,节衣缩食,不想自己成为孩子的压力,孩子也不想养老成为自己的问题。日本纪录片《老年公寓清洁队》也拍摄了不少老人“孤独死”的社会现状,以及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
今时今日的日本,在很多工作场所中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依然活跃在职场上,部分70岁老人仍需工作,这样的压力大到无法想象。当然,他们心态上的年轻化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自始自终他们都在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认为,在我们进入老年化社会后,这样情况的出现已经不是可能,而是必然了。
一部分人可能是迫于生活压力,以后拿不到太多的退休金抵御风险;一部分人是为了创造持续的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许还有一部分人,已经彻底实现财务自由,但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完成曾经没能完成的梦想而继续拼搏。
在我身边,已经有不少同代的年轻人提出,“我”想50就退休,但我不会退休就休息,而是考虑退休后继续工作,从现在开始慢慢找寻退休后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
那种压力和不安感充斥四周。
对作者我个人而言,找寻一份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或第二/三职业已经迫在眉睫,加强自己核心竞争力,才不会被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我认为为未来的退休生活提早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屏幕前的你们,是怎么看呢?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①:对活得过长的人生的初步思考
洋洋随笔
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