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的文章發表於2020年,刊載於JBV,文章探討的核心問題是CEO的教育經歷對於新創IPO地點的選擇有怎樣的影響?
文章的理論基礎主要有Upper Echelons理論以及印記理論(Imprinting Theory)。
文章問題的起源:關於IPO是創業研究的一個主要分支,先前研究重點關注的是IPO定價的議題,對於IPO地點的相關研究較少,同時,研究忽視了人的要素,即對於高階管理者的研究。
對於高階管理者甚至CEO而言,擁有不同的教育和經驗會到給高階管理者不同的知識資源,致使其在面對決策時會產生不同的選擇。
Upper Echelons理論也指出高階管理團隊的經驗會影響企業的策略決策,但UE理論未考慮到時間維度,即印記效應;例如經驗在什麼時間點會對決策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持續多久?為了彌補UE理論在這方面的不足,作者引入印記理論來了解高階管理者大學學校的印記對於其選擇IPO的地點有怎樣的影響?
此外,CEO的年資、和是否為創始人作為調節變數會對IPO地點選擇有促進或者抑制的作用嗎?
關於UE理論
UE理論指出組織的高階管理團隊(Firm level)的個人管理特質會影響TM對於組織所處環境的認知,進而影響組織的策略決策和組織行為。
理論有2個前提假設即1.TM的行為是基於組織所面臨情景的決策;2.這種決策是由高管的經驗、價值觀和個性所形成的。因此,TMT對環境的評估以及決策是基於其過去的遇到類似情況的經驗而做出的決定,過去的成功經驗越多,管理者在今後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越小,對成功的感知越大(Carpenter, 2001;Wiseman, 1998)。
例如CEO在選擇國際化時,若僅僅接觸國際舞台是不足以使得其對於國際市場有深入理解的,因此,被派往海外駐地或被要求在海外花費大量時間的經歷比僅僅負責海外市場的經歷對於海外市場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有海外經歷會比沒有海外經歷的高管更熟悉海外市場。
但UE理論也僅僅回答了有或者沒有的問題,對於何時以及如何影響決策等問題沒有明確的解答。本文借鑒了印記理論,對UE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
關於印記理論
1965 Stinchcombe 將印記的概念引入組織研究,並將其應用於組織集體、單個組織,個體等,此外,先前研究也指出了制度和經濟環境對個體印記的影響。
Marquis等將印記定義為:一個過程,在短暫的時間一個焦點所展現出的特征可以反應整個環境的特質,儘管隨後的環境改變,但這些焦點的特質依舊會存在。印記的三個特征,1.在一個時間發展的關鍵時期,例如個體的大學階段,而非早期;2.印記是將關鍵時期的環境要素“印”在個體或組織的過程中;3.隨著環境的變化,印記仍具有持續的影響力。
在創業研究中,印記理論也有廣泛應用,Mathias等的研究指出創業者在特殊時期的形成的印記對於其今後的創業決策產生持久的影響。此外,新創在初創時期創始人對於新創的組織結構、策略、文化等進行了「印記」,這種印記會對企業後續的發展產生影響。
教育的印記作用
個體(創業者或者企業家等)在本科階段可以獲得專業知識,這樣的知識結構以及內容塑造了個體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在未來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這一時期的教育也為個體評估組織的發展以及策略規劃奠定了基礎。
由於多數個體對於教育十分重視,因此,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個體價值和偏好的指標,企業家和創業者通過之前的教育經驗所獲得的知識對於機會和發展方向的評估至關重要(Hambrick 1984; Mathias 2015)。
對於教育經歷的關注在管理研究中有廣泛討論,並作為預測企業策略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育經歷的過程中,大學教育是一個所謂的敏感時期/特殊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經歷會給個體留下印記,對未來決策產生持久影響(Bertrand 2003),例如沒有MBA學位的TM更傾向於基金的資源分配決策,擁有法學學位的CEO更偏好保守,對於研發投入更少,對於訴訟風險更敏感。此外,CEO學歷越高對於創新的接受程度就越高(Kimberly 1981)。綜上,CEO的行為可能受到其在本科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偏好和價值觀影響。
此外,不同的教育體系體現了不同的國家和社會的不同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制度邏輯;對於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以及對於如何成功的預期和信念都有著重要影響。大學不僅在專業、水平上有所差異,在大陸知名院校還是海外知名院校受本科教育會賦予他們獨特的制度/機構邏輯,嵌入個體的價值觀中,影響他們感知、評估、回應環境的方式;例如,擁有金融學的銀行TM會將銀行視為一個投資工具,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不重視銀行的社區建設以及如何更好的滿足用戶。
[教育體系的差異→CEO的價值觀和認知差異;TM也會受到教育背景影響,那麼這樣組成的TMT是否會影響組織的行為?]
CEO年資
UE理論指出,當CEOs在其職位上的時間越長,其越偏好陳腐,不願做出改變;因此,長期任職的CEO往往忽視環境的變化,導致組織和環境之間的匹配出現問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在CEO經歷的特殊時期,產生了某些印記,這些印記對CEO認知和價值觀產生影響,儘管環境在不斷改變,但印記效應仍會持續,使得CEO的認知沒有改變,即印記會影響CEO的決策,且這種印記不會隨著環境而改變。
[印記效應和組織慣性的差異???]
CEO是否擁有股份
UE理論指出管理裁量權對於TMT的管理特質與決策過程產生正向調節作用,即TMT擁有較大的管理裁量權時,其特征會反映在企業的策略制定方面,相反若沒有管理裁量權,TMT的管理特質就無用。
對於新創而言,若CEO擁有股份,即創始人型CEO,那麼其通常會自己組建TMT,並將TMT逐漸提名董事會成員;這類CEO還可以以這種方式「剔除」意見不一的董事,從而提升對於董事會的影響力,進而影響組織的發展和決策。
[企業的SEB往往需要董事會通過,那麼TMT對於董事會的控制就成了能否實現SEB的關鍵,若有股份,可能會對SEB的實現更順利,若沒有則可能會受到抑制]
心得:
1.本文使用的UE理論,但是,在後續的研究以及數據來源和獲取的部分(數據選擇1479家上市企業)使用的都是CEOs的表述,並沒有UE所說的TMT的概念,這樣的研究可以算是從個體層面進行的嗎?還是可以算作firm-level的研究呢?
2.文章引出問題時指出,先前關於IPO的研究沒有關注到人,而人(CEO或TMT)是影響組織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有了這篇研究。對於SEB而言,缺少先前研究,借用本文的論述而言,關於SEB的研究缺乏對於SEB影響因素的探究,而組織的行為產生往往與組織的TMT脫離不開,即TMT基於對企業所處情景的分析進行決策,而這一分析過程受到個體管理特征所影響;因此,從基於UE對組織的TMT進行探究,能了解影響組織產生SEB的因素。
3.印記理論的概念使得個體產生固化的認知,即「印記」,這種印記或認知會長期產生影響,例如古語所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的概念能否用於SEB?例如TMT對於行業的認知是基於先前時代,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年代,固話思維或「印記」對於組織創新的發展即SEB會有怎樣的影響?
4.本文提出受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差異對IPO制度產生認知上的區別,同時,教育程度也是個體價值和偏好的指標,先前的教育所得到的特殊知識對於評估機會的發現、組織的策略都有重要影響;此外,CEO接收的教育程度越高,對於創新的接收程度就越好,是否會增加組織創業的行為呢?是否會影響企業的SEB呢?;主要從老師上次提到的,受到不同類別的教育以及不同程度的教育會從風險、知識等層次上產生差異,那麼這種差異是否會影響TMT的認知,進而影響組織行為,即SEB呢?基於這些可以提出相關假設。
教育體系的差異→CEO的價值觀和認知差異;TM也會受到教育背景影響,那麼這樣組成的TMT是否會影響組織的行為?
5.本文提到了去海外IPO的優勢和劣勢,由此,我想到組織具有SEB的優劣勢也可以進一步探討,基於SEB的定義,我在想創新是否一定要商業化?商業化的一定是新產品嗎?
6.UE理論指出TMT在職位的時間越長,越固化進而難以做出改變,因此,長期任職的CEO往往會忽視環境的改變,導致組織和環境之間匹配出現問題。若這樣的固化使得其不易改變,那麼就缺乏創新,就比較不太會展現SEB,因此,TMT任職的年限越長,組織是否越不會展現SEB?是否具有調節作用?
7.UE理論指出管理裁量權是TMT個體特征與組織決策之間的調節變數,擁有越大的管理裁量權,TMT就越能進行決策,而這種決策受到TMT的管理特質的影響就越大;相反,如果缺少管理裁量權,決策的能力就越小,其決策就不太會受到TMT管理特質的影響。而對於企業而言,管理裁量權往往與股份有關,若CEO擁有股份,即Funder-CEO,那麼其通常會自己組建TMT,並將TMT逐漸提名董事會成員;這類CEO還可以以這種方式「剔除」意見不一的董事,從而提升對於董事會的影響力,進而影響組織的發展和決策。,企業若有SEB那也往往要通過股東大會,可是這種提議往往是TMT做出的,若TMT沒有股份,那麼其管理裁量權可能就很小,企業擁有SEB的可能就會小,相反則企業就越會有SEB,這裡可以試問TMT是否擁有股份是否對於SEB具有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