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家庭教育。
CHAPTER 3 习惯成自然——08
习惯的形成——“随手关门”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关于教育孩子的任何问题,都不可小觑,其中,懒散的问题尤为重要。我们曾说过,做决定是一生中最费力的事情,难就难在下决心先做哪件事,而不是做不做某件事。头脑懒懒散散,生来优柔寡断,导致了好逸恶劳的习惯,这很常见。怎样医治好这种懒散的孩子?靠时间吗?他长大了就会好起来?没有用!“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是他以后生活的写照,除非偶尔的奇迹发生。靠惩罚吗?没用。懒散的孩子是个宿命论者。他会说:“无法改变的就必须忍受。”他宁愿忍受也不愿做些微小的改变。靠奖励吗?没用。对他而言,奖励是另一个方面的惩罚:他知道他能获得实际的奖励,在奖励之前有惩罚,他必须忍受惩罚。如果时间、奖励和惩罚都不起作用,那么还有什么起作用的方法可以一试呢?教育学家给出了万能药:“一个习惯可以战胜另一个习惯。”根深蒂固的懒散习惯只能被相反的习惯挤走。妈妈必须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去耐心地、不倦地医治这个坏习惯,就像她照顾肚子里生了虫子的孩子一样。她用几句话——越少越好——指出这个坏习惯必会产生的恶果和克服这个习惯的必要,为了让孩子(还很薄弱)的意志力能站到正确行为一边来,她要跟着孩子好几个星期,以确保孩子不再犯这个错误。孩子穿上衣服去散步,他想到靴子上的带子,手指中垂下的带子在半空中停留——这时他醒悟了,他不让自己抬头看,妈妈用期待和希望的眼神注视着他,他感到这种注视的约束而继续。做到一半,他又想到另一只靴子的带子,又停了下来,这次时间短一些,他又抬起头看看,继续系鞋带。一天又一天,停顿越来越少,恒心越来越稳固,孩子不成熟的意志也变得坚定起来,养成了做事敏捷的习惯。第一次谈话后,母亲没有就这个问题再多说,(期望而非责备的)眼神会出现在孩子的想象中,这些可能发生的最轻微的触动,就是教育孩子唯一有效的工具。逐渐地,“没有我帮忙,今天你五分钟之内能准备好吗?”“可以的,妈妈。”“如果你不是非常肯定,就不要着急说可以。”“我要试一下。”他试了一下,成功了。现在妈妈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她却没有注意到她可爱的孩子为了克服一点点懒散,使了多大的力气。这是绝对要不得的。事实情况是,懒散的习惯已经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脑中。经过数星期的治疗,新的生长正在抹去旧的印记,新的印记正在形成。不能有反弹,否则旧习惯会使新的成绩功亏一篑。形成一个好的习惯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要保护新的习惯是个长久的工作,决不要着急。再说一句,孩子所做的敏捷的动作,应得到奖励,让孩子可以自由玩耍,做她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像恩赐一样给予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孩子的权利。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了解,也明白微习惯的作用有多么了不起。
习惯本身有乐趣 除了上述工作,形成孩子的习惯并非难事,因为回报总是和困难相生相伴的,如同花去一便士却马上必有一英镑的回报一样,因为习惯本身就有乐趣。贫困的人士已体会到只重复做一件事,而不需付出努力的快感。因此,做某件事情形成习惯,慢慢地不需努力是一件乐事。母亲们有时会犯错误,她们没有看到这个事实,即孩子们养成的习惯,即使是好习惯,也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当孩子已经形成了做某件事情的习惯时,母亲认为,现在他还得像刚开始形成这一习惯一样继续费力维持,因此他应该得到奖励,他可以稍微松懈一下。母亲允许他有时违反一下新习惯,下次更正就行,殊不知,下次更正就是重新开始,重新克服面对的障碍。母亲允许孩子“稍微松懈一下”,就等于她允许孩子养成另一种相反的习惯,孩子必须重新去克服这种习惯,这样他才能回到原来的水平。
事实上,妈妈这种错误的同情正是造成孩子难以养成好习惯的一个原因,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沉溺于习惯,就像婴儿的天性是喜欢母亲的乳房一样。
也许坏习惯只是孩子进行的一些尝试,父母不经意间的放任就有可能让孩子为此付出代价。爱孩子就不要放任孩子。如何不放任,需要家长先学会正确引导。
机智、警惕、持之以恒 举个例子,妈妈想让孩子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一个无关紧要但却是为别人着想的习惯。她必须自己养成机智、警惕和持之以恒的品质,有了这些,她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很愿意养成新的习惯。
养成习惯的阶段 “约翰尼,”妈妈用好听、和善的语气说,“我想让你尽力记着,进出门时如果里面有人就要随手关门。”“可是,妈妈,忘了怎么办?”“我会试着提醒你。”“但是可能我正好有急事。”“不管有什么事,都得关门。”“为什么呢,妈妈?”“因为,如果不关门就是对屋里的人不礼貌,会让他们不舒服的。”“那如果我马上就要出去呢?”“还是要关门,等你出去时再打开,你认为自己记得住吗?”“我试试吧,妈妈。”“很好,我会注意看你忘了几次。”
有两三次约翰尼记起来了,接着他就像脱弦的箭一样冲下楼,他妈妈还来不及叫他回来。妈妈没有大声喊“约翰尼,回来关上门,”因为她知道这种喊声惹人恼火,形同废话,于事无补。她来到门前,语气愉悦地喊到,“约翰尼!”约翰尼已经完全忘记了关门的事情,他不知道妈妈叫他干嘛,他被激起的好奇心让他返回家,她妈妈还是像以前那样在那儿忙碌。妈妈抬起头,对门看了一下,说道:“我说过我会提醒你的。”约翰尼有些心虚地说:“我忘了。”他关上了门,一次又一次地如此。
但是这小家伙的记忆力确实有限,妈妈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醒他。有两件事她很小心——孩子从没有漏过一次关门,并且她从不让关门这件事情成为她和孩子起摩擦的理由。一点一点的,比如20次吧,一次也没漏了关门,关门的习惯就会养成。约翰尼自然而然地关门,妈妈高兴地看到他进房间关门,从桌子上拿了东西出去又关上门。
危险的阶段 现在约翰尼每次都关门,妈妈在胜利和喜悦之中又开始混合着没有道理的怜悯,“可怜的孩子”,她自言自语道,“这么小的事情,他却花了这么多力气去做,就是因为他是个小不点。”她一直想到,孩子为了她的缘故一直在努力,却没有看到,这习惯对约翰尼已变得很容易、很自然,以至于实际上约翰尼关门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现在关键时刻到了。有一天,约翰尼非常高兴地发现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习惯失去了控制,他下楼正下到一半,想起了门没关。他确实想到了,似乎有个东西在心上扎了一下,有些力度,却不够强烈地让他回去关门,只是让他停顿了一下,去看妈妈是否会叫他回去。妈妈注意到这种疏忽,对自己说:“可怜的小家伙,他这一段时间做得非常好了,这次就让他过去吧。”他在门外没有听到妈妈的喊声,这对他来说如同最后的裁决,他暗暗想道,“喔,没问题了”,就一溜烟跑了。
下一次,他又没关门,不过不是忘了。妈妈喊他回来,声音却并不坚定。他敏锐的耳朵觉察到妈妈音调的苍白无力,没有回来,喊道:“妈妈,我有急事。”妈妈没说什么,让他走了。他回来时同样不关门,“约翰尼,”一句提醒的声音响起。“妈妈,我马上就要出去。”十分钟后,他确实出去了,又忘了关门,妈妈过早的放松感使她输掉了曾赢得的每一寸阵地。
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至少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正在努力。
要让好习惯的养成过程成为孩子快乐的体验过程。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新时代父母们,学起来!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