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伊始,最让我和学生们感到陌生和紧张的,莫过于英语教材的更换。过去几年,我早已熟稔旧教材的编排思路与知识脉络,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和资源积累都驾轻就熟。然而,当崭新的教材摆上讲台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阵痛”——熟悉的路径被打破,原有的经验需要重塑,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新教材更注重语境化的表达,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词汇和句型的操练。这本应是英语学习的方向,但一旦落实到课堂,困难便接踵而至。学生们对陌生的篇章有些无所适从,课文内容更长,活动设计更开放,他们习惯了循规蹈矩的跟读和抄写,如今却要在角色扮演、情境对话中开口,常常结结巴巴,甚至有学生小声抱怨:“以前的书容易多了。”
我也感受到同样的压力。课件需要重做,教学节奏需要调整,连课后作业也要重新设计。有时候备课到深夜,仍然觉得自己没有抓到核心。最初的几周,我在讲台上也曾焦虑,担心孩子们学不会,担心自己驾驭不了。
可正是这份阵痛,让我开始改变。面对学生的迷茫,我尝试放慢脚步,把新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台阶。比如一篇对话,我不再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成,而是先用图片帮助理解,再让他们分组表演其中一句,最后再拼成完整的交流。慢慢地,孩子们在笑声和尝试中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氛围也比以前更加活跃。
同时,新教材让我重新审视“语言的生命力”。过去我强调词汇的准确记忆,现在我更注重学生能否在实际交流中自如使用。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用“Can I…?”去真诚地提出请求,用“Good idea!”去回应同伴的建议,我感受到语言正在他们口中“活”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我的焦虑也逐渐转化为兴奋。那份因不确定而来的阵痛,其实是一种成长的信号。教材换了,思路变了,教学也焕发了新的可能。我常常提醒自己,不仅学生在适应,我也在学习。我需要像他们一样,接受挑战,勇敢跨出舒适区。
现在回头看,换教材的过程像是一场阵痛,更像是一场蜕变。它迫使我们重新出发,打破固有的模式,去拥抱更真实、更生动的英语学习。或许正因为这份不适应,我们才会一步步寻找新的方法,收获新的突破。
教育的意义,不就是在阵痛中生长,在改变中前行吗。